【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④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3)有狱久不决( )
(4)敦颐独与之辩( )
2.翻译下列语句。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3.用“/”画出【乙】文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1.(1) ( 多 )
(2) ( 洗涤 )
(3) ( 案件 )
(4) ( 争辩 )
2.
(1)(莲花)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2)杀人取悦别人,(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3.敦 颐 至 / 一 讯 立 辨
4.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行乎
(2)妻跪问其故
(3)累寸不已
(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4.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理:
影响:
1.
(1)品行、德行
(2)原因
(3)停止
(4)被……感动
2.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4.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复还终业,七年不返。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十九年),余在扬州,一友挟①猫儿同至寓。比②唤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③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④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注释】①挟:邀请,偕同。②比:及、等到。③燖(xún):煺毛的声音。④砉(huā):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曳屋许许声
(2)不能指其一端
(3)于席右设围屏
(4)其子遂缚一猪
2.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久之,无声
C.水陆草木之花 D.不能称前时之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4.文中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
5.【甲】【乙】所选文段在表现口技艺人精湛的技艺时写法有何不同?
1.
(1) 拉
(2) 指明
(3) 设置,安放
(4) 绑
2. B
3.
(1) 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举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不止,几乎想要抢先逃跑。
(2)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区别。
4.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
5.甲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有,而乙文则是侧重在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
(2)二石兽并沉焉
(3)遂反溯流逆上矣
(4)盖石性坚重
2.选出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 )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
C.但知其一D.可据理臆断欤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以寻找石兽为线索展开情节,详细描写人物语言,对寻找过程则一笔带过。
B.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遂反溯流逆上矣”。
C.按照老河兵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证明了老河兵的学识渊博。
D.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
(1)水边,河岸
(2)一起
(3)于是
(4)大概,因为
2. D
3.
(1)沿着河流寻找它,不是颠倒了吗?
(2)按照老河兵所说的,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4. C
曲突徙薪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②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③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面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①突:烟囱。②嘿:同“默”,不说话。③灼(zhuó):被火烧伤。④录:邀请。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客有过主人者拜访
(2)曲突徙薪搬走
(3)客谓主人告诉
(4)乃寤而请之明白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而不录言曲突者”中的“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出淤泥而不染B.温故而知新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人不知而不愠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者且有火患。
如果不这样做,恐怕会有火灾。
(2)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以前如果你能听取那个人的建议,就不需要这样摆酒席请客,也不会发生火灾。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1)人要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__(2)做任何事都要有远见性,才能有备无患。
1.(1)拜访
(2)搬走
(3)告诉
(4)明白
2. B
3.翻译下列句子。
(1)如果不这样做,恐怕会有火灾。
(2)以前如果你能听取那个人的建议,就不需要这样摆酒席请客,也不会发生火灾。
4.(1)人要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__(2)做任何事都要有远见性,才能有备无患。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蔽林间窥之(偷看) B.稍出近之(渐渐)
C.以为且噬己也(吃)D.益习其声(好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
4.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1. D
2.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3.示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__(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__(3)“近之”“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__(4)“跳踉大[06aaf406dd6053d6.jpg]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写出虎干脆利落,得意满足的心态。
4.示例:(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强的人;__(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 ”。(用第一段的原文回答)
4.《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1.(1) 很,非常
(2) 洗涤
2.(1)可从远处观赏却不可随意玩弄。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不蔓不枝”
4.“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__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龙则灵( )
(2)可以调素琴( )
(3)与善人居( )
(4)即与之化矣( )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 )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乙】文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1.(1) (灵异)
(2) (调弄,这里指弹奏)
(3) (相处)
(4) (融和)
2. D
3.(1)苔藓长上台阶,台阶一片碧绿;青草映入窗户,眼前一片青葱。
(2)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谈论。
4.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和“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技止此耳( )
2.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 。再写出含有“虎”字的两个成语: 、 。
3.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1)有(用船)
(2)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3) (用蹄子踢)
(4) (只、仅仅)
2.: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生龙活虎、虎虎生风
3.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甲】口技
林嗣环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口技
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不能名其一处( )
(3)携一药囊( )
(4)俄闻帘钩复动()
2.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3.【甲】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是: ;【乙】文中同样使用了侧面描写的语句是:
4.【甲】文中总括不及一一描摹的声响的语句是: ;【乙】文中的青年女子表演口技的目的是: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 (夹杂)
(2) (说出)
(3) (携带)
(4) (不久,一会儿)
2.
(1)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双手,每只手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2)有来请她冶病的人,这个女子不能自己开处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
3.【甲】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乙】文中同样使用了侧面描写的语句是:众绕门窗,倾耳窃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4.是: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