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共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①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②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③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④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处分,安排职务。 ②君:统治,主宰。③被:遍及。 ④堪:胜任。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
B故知君人者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C.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D.百姓人力已奉于上 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译文:
4.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D )。
2.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
3.现在选拔德才兼备的人的原因,是为了求得安定百姓(使百姓安定)。
4.看他能否胜任。(大意对即可)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中文加点的词。
(1)今齐地方千里( ) (2)乃下令( ) (3)燕、赵、韩、魏闻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邹忌采用__ _ _的方法向齐王进谏,使齐王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1.(1)方圆(2) 于是、就(3) 听说,听到
2.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设喻说理(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喻)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
齐威王:
尧 帝:
1.(1)满一年(2)兴办
2.A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
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轻寡人与 陈太丘与 友期行
B.仓鹰击于殿上 请广于君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
D.长跪而谢之曰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最终保全安陵国土的故事。
B.文章主要采用人物对话以及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
C.秦王“长跪而谢之”,并明确提出取消“易安陵”的计划,唐雎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
D.唐雎与《完璧归赵》中识破 秦王骗局的蔺相如一样,爱国患君、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不辱使命。
1.D
2.C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①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xù)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城 郭 高 沟 洫 深则 民 力 罢 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译文:
3.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陈国的灭亡给我们哪些警示?
答:
1.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2.楚王想要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探查。
3.统治者如果不顾百姓生活,横征暴敛,势必给自己带来灭亡的危险。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陈涉世家》)
1.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会天大雨 心领神会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罄竹难书
C.今或闻无罪 不可或缺
D.皆指目陈胜 有目共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之:到、往)
B.扶苏以数谏故 (以:因为)
C.当立旨乃公子扶苏 (乃:是)
D.为天下唱 (为:为了)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蕴蓄着__的力量。
B.陈胜、吴广听从卜者的建议,借鬼神来“威众”,这是迷信的做法,在当时是不可取的。
C.“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陈胜在士卒心目中的地位已初步确立。
D.这段文字写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
1. B
2.D
3.B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独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0.C )
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B. 时时而间进 (间:偶尔)
C. 数烛邹已毕 (数:数量)
D. 寡人闻命矣 (闻命:接受教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1.C
2.A
3.C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时时而间进(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文: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1.(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
2.(1)(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2)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关注点:“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市场)。
3.D“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崔昭行贿事
李肇
裴佶①尝②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
言未竟,阍者③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
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④,又令秣⑤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
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⑥千匹。
(选自《唐国史补》)
【注释】①裴佶(jí):人名。②常:通“尝”,曾经。③阍(hūn)者:看门人。④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⑤秣(mò):喂牲口。⑥絁(shī):粗绸子。
1. 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会其朝退(适逢,正赶上)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B. 如此安得不乱(怎么) 窥谷忘反(通“返”)
C. 束带强出(勉强) 皆朝于齐(朝廷)
D. 又令秣马、饭仆(用饭招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2. 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佶至宅看其姑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将鞭之 公将鼓之
C. 前何倨而后何恭也 面山而居
D. 乃昭赠官絁千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崔昭是一个靠行贿博得“众口称美”的朝廷官员。
B. 裴佶姑父“呵阍者”“ 良久,束带强出”,表明他是一个素有雅望、为官清廉的人。
C. 这则小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场的腐朽与__。
D. 文章塑造崔昭这一人物形象运 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文: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1.C
2.A
3.B
4. (1)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2)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①
李白
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②。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③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④。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⑤。先生六十而隐化⑥,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 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注释】①江夏:今武昌一带。倩公:随州名僧贞倩。汉东:今随州。此序中李白高度赞美古代圣贤谢安与名僧支循(支公)的交游,又极力称颂鲍照、江淹与名僧惠休的交往,以衬托自己与倩公交游的非同寻常。②起:(谢安)应(桓公)征召出山。③忝:辱没。④痗:忧伤。⑤紫阳先生:云游随州的dào jiāo 大师紫阳道人。⑥隐化:委婉语,指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仆与倩公一面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B.季梁为大贤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C.始生紫阳先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D.以写别意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
译文:
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李白与 情公深厚情谊的一项是( )
①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②言归汉东,使我心痗。③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
④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⑤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⑥思亲遂行,流涕惜别。
⑦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A.①②③⑥B.②④⑤⑦C.②⑤⑥⑦D.③④⑤⑥
1. B
2.(倩公)胸怀壮志却没有成功,期望有一天能成功(应得老练、成熟)。(落实“就”“期 ”的意义,大意正确即可)
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