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又何间焉/惧有伏焉
D.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小大之狱/公将鼓之
C.必以信/小信未孚
D.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又何间焉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主人日再食
C.战则请从/择其善者而从之
D.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 )
(3)望其旗靡(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求见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B.“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
C.在战争中,“公将鼓之”,曹刿说“未可”,“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从这里看出庄公政治上无能,完全是一个昏君。
D.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十五)曹刿论战
1.A 解析:A项,两个“属”都是名词,“类”。B项,第一个“加”是动词,“虚报”;第二个“加”是名词,“益处”。C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表疑问;第二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D项,第一个“安”是名词,“养生”;第二个“安”是副词,“怎么”。
2.D 解析:A项,第一个“间”是动词,“参与”;第二个“间”是副词,“暗地里”。 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C项,第一个“信”是名词,“实情”;第二个“信”是名词,“信用”。D项,两个“谋”都是动词,“谋划”。
3.C 解析:A项,第一个“何”是疑问代词,“什么”;第二个“何”是副词,“何必”。 B项,第一个“再 ”是数词,“第二次”;第二个“再”是数词,“两次”。 C项,两个“从”都是动词,“跟从”。 D项,第一个“请”是动词,“请求”;第二个“请”是动词,“请允许我”。
4.(1)参与 (2)祭祀用的猪牛羊 (3)倒下
5.(1)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6.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7.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8.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C 解析:说鲁庄公“完全是一个昏君”,太绝对了。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1.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
积 德 累 行不 知 其善 有 时 而 用弃 义 背理 不 知其 恶 有 时 而 亡
2.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
A.防微杜渐 B.温故知新 C.礼尚往来 D.得寸进尺
1.积 德 累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2.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文段(三)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以头抢地耳 (2)仓鹰击于殿上 (3)天下缟素 (4)寡人谕矣
2.翻译段1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3.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铎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
4.段2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1.(!)以:把,用。(2)仓:通“苍”,青色,灰白色。(3)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4)谕:明白,懂得。
2.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3. A.天子之怒 B.布衣之怒 C.唐雎挺剑而起 D.秦王色挠
4.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茬、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忆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
阅读下面文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会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 会宾客大宴,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丹书帛曰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陈胜在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B. 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C.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 他某事的睿智。
D. 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1:B
2.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C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 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11 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 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 [郎中]宫廷的侍卫。
1.选出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太守谓谁
B.安陵君其许寡人 谭中鱼可百许头
C.且秦灭韩亡魏 且壮士不死即已
D.夫韩、魏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2.选出下面全是主谓短语的一组( )
A.天子之怒 免冠徒跣 怀怒未发 天下缟素
B.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寡人谕矣
C.图穷匕见 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 自引而起
D.秦王不悦 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殿
3.解释下面如点词的含义
①长跪而谢之( ) ②使毕使于前(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两个句子。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译文:
②图穷而匕首见。译文:
5.甲、乙两文分别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英雄人物形象的?
答:
1. C
2D
3.①谢:道歉②毕:完成
4.①即使如此,但我从先五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②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5.【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用了对比的谅,其中【甲】文在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辩争中,来自不同国力的双方态度一步步发生对比,刻画了唐雎的沉着冷静、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乙】文中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了荆轲的沉着冷静。
孔子相卫,弟子予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
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
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日:“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
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日:“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③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④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④僦(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1)及狱决罪定( ) (2)非私臣而然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译文:
(2)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译文:
3.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
答:
4.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
答:
1。(1)狱:案件 (2)私:偏袒,偏爱
2. (1)有一个向卫君讲孔子坏话的人。(1分,语序不当者不得分) (2)这就是我欣慰并感激您的原因。
3. (1)自己确实有罪,应该受到处罚。 (2)子皋在断案时,反复对照法令,想找出轻判的理由。 (3)依法处罚了犯人之后,子皋又显出不安和同情的神色。
4. (1)不偏袒,不严苛,依法惩处。 (2)对被惩处者予以应有的人文关怀。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 、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肉食者鄙( ) ⑵神弗福也( )
⑶而齐不听( ) ⑷苏秦谓齐王曰( )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译文:
21.阅读【甲】 【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
1.⑴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2.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3.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共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①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②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③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④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处分,安排职务。 ②君:统治,主宰。③被:遍及。 ④堪:胜任。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
B故知君人者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C.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D.百姓人力已奉于上 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译文:
4.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D )。
2.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
3.现在选拔德才兼备的人的原因,是为了求得安定百姓(使百姓安定)。
4.看他能否胜任。(大意对即可)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中文加点的词。
(1)今齐地方千里( ) (2)乃下令( ) (3)燕、赵、韩、魏闻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邹忌采用__ _ _的方法向齐王进谏,使齐王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1.(1)方圆(2) 于是、就(3) 听说,听到
2.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设喻说理(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喻)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
齐威王:
尧 帝:
1.(1)满一年(2)兴办
2.A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