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线的词。
臣之妻私臣( ) 闻寡人之耳者( )
王之蔽甚矣( ) 期年之后( )
2、翻译下列句子:
燕、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分别表现了邹忌和威王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一年之后,人们想进谏却“无可进”?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略
3、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说理,讲究策略 威王:开明大度。
4、齐王根据群臣的讲谏,不断进行整顿和政治改革,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少,由此可见,只要广开言路,敢于诚恳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改正和发现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阅读《曹刿论战》后做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小惠未徧( ) 小大之狱(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请任选一题作答:
(1)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内外积累,你能举出另外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2)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略
3、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1)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抗日战争(2)取信于民,获取人民的支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意见。
不龟手之药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①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②。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③,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释疑:①不龟手之药:防治皮肤冻裂的药。龟:jūn,通“皲”,皮肤受冻开裂。②以洴澼洸为事:把在水中飘洗棉絮作为职业。③难:发难,入侵。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聚族而谋曰:( )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
③客得之,以说吴王:( ) ④或以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3.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呢?
1.(1)谋:商量 (2)鬻:卖 (3)说:游说 (4) 或:有的人
2.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划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3.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意近即可)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成王封伯禽于鲁 : ②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③犹恐失天下之士 : ④守之以恭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②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1、把、也、还、肃敬,谦逊有礼
2、①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② 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 (2)又何间焉( )
(3)神弗福也( ) (4)小惠未徧(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逐之 广故数言欲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再而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可以一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曹刿认为追击的时机是 。(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1)目光短浅(2)参与(3) 赐福、保佑(4) 通“遍”遍及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关键字“鼓”、“再”、“衰”、“竭”必须翻译准确)
3、B(A.所以;故意;B.都是“即使”;C.表示承接,可不译;表示修饰。D.凭借,因为。)4、辙乱旗靡 取信于民
(十五)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又何间焉/惧有伏焉
D.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小大之狱/公将鼓之
C.必以信/小信未孚
D.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又何间焉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主人日再食
C.战则请从/择其善者而从之
D.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 )
(3)望其旗靡(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求见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B.“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
C.在战争中,“公将鼓之”,曹刿说“未可”,“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从这里看出庄公政治上无能,完全是一个昏君。
D.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十五)曹刿论战
1.A 解析:A项,两个“属”都是名词,“类”。B项,第一个“加”是动词,“虚报”;第二个“加”是名词,“益处”。C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表疑问;第二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D项,第一个“安”是名词,“养生”;第二个“安”是副词,“怎么”。
2.D 解析:A项,第一个“间”是动词,“参与”;第二个“间”是副词,“暗地里”。 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C项,第一个“信”是名词,“实情”;第二个“信”是名词,“信用”。D项,两个“谋”都是动词,“谋划”。
3.C 解析:A项,第一个“何”是疑问代词,“什么”;第二个“何”是副词,“何必”。 B项,第一个“再 ”是数词,“第二次”;第二个“再”是数词,“两次”。 C项,两个“从”都是动词,“跟从”。 D项,第一个“请”是动词,“请求”;第二个“请”是动词,“请允许我”。
4.(1)参与 (2)祭祀用的猪牛羊 (3)倒下
5.(1)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6.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7.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8.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C 解析:说鲁庄公“完全是一个昏君”,太绝对了。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1.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
积 德 累 行不 知 其善 有 时 而 用弃 义 背理 不 知其 恶 有 时 而 亡
2.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
A.防微杜渐 B.温故知新 C.礼尚往来 D.得寸进尺
1.积 德 累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2.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文段(三)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以头抢地耳 (2)仓鹰击于殿上 (3)天下缟素 (4)寡人谕矣
2.翻译段1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3.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铎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
4.段2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1.(!)以:把,用。(2)仓:通“苍”,青色,灰白色。(3)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4)谕:明白,懂得。
2.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3. A.天子之怒 B.布衣之怒 C.唐雎挺剑而起 D.秦王色挠
4.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茬、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忆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
阅读下面文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会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 会宾客大宴,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丹书帛曰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陈胜在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B. 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C.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 他某事的睿智。
D. 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1:B
2.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C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 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11 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 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 [郎中]宫廷的侍卫。
1.选出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太守谓谁
B.安陵君其许寡人 谭中鱼可百许头
C.且秦灭韩亡魏 且壮士不死即已
D.夫韩、魏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2.选出下面全是主谓短语的一组( )
A.天子之怒 免冠徒跣 怀怒未发 天下缟素
B.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寡人谕矣
C.图穷匕见 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 自引而起
D.秦王不悦 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殿
3.解释下面如点词的含义
①长跪而谢之( ) ②使毕使于前(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两个句子。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译文:
②图穷而匕首见。译文:
5.甲、乙两文分别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英雄人物形象的?
答:
1. C
2D
3.①谢:道歉②毕:完成
4.①即使如此,但我从先五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②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5.【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用了对比的谅,其中【甲】文在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辩争中,来自不同国力的双方态度一步步发生对比,刻画了唐雎的沉着冷静、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乙】文中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了荆轲的沉着冷静。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