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1.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
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
2.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
A.、防微杜渐B.、温故知新C.、礼尚往来D.、得寸进尺
1.积 德 累 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
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2.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赵括母上书言于王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君子谓括母为仁智。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 ②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
③故卒不加诛 ( ) ④君子谓括母为仁智(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A.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B.可以为师矣(《论语》八则)
C.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2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赵母认为赵括与其父在带兵上有怎样的不同?
1(1)每天,亲自,最终,认为 (2)D
2 王 / 以 为 / 若 其 父 乎?
3 (1)父亲、儿子思想感情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
(2)略
4 其父亲自给军吏捧饭,有成百上千的朋友,而赵括在军吏面前趾高气昂;其父受到赏赐全部转赐给军吏士大夫,而赵括全部据为己有;其父接受任命后,一心为国,不问家事,而赵括总想着购置家产。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 (2)天子且至!( )
(2)(3)使人称谢。(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3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驻军 (2)将要 (3)告知
2(1).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2). 将军规定 在军营之内不允许驱马驰骋
3(1)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2)‘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3)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
(1)自以为大有所益 (2)即更刮目相待
2.下列各句中,括号中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见)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自以为/大有所益 (2)即更/刮目相待
2.C
3.(1)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 (2)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4.(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
文言阅读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__。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5)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__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3分)
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3)满一年,或“一年”;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5)跑、逃走、逃跑、出逃。
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3.C
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②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是罪一也。( )
2.翻译: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写出一点即可)
2.逃掉 这
3.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 ②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 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 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 ⑤庖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B.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同“遍",遍)
C.夫杀人以活畜(使……存活)D.人主安能不好士?(爱惜)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至之市
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
D.夜叩门而谒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 甲、乙两个文段,反映了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 。
6. 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1. A
2. B
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为使牲畜活命而杀人,不也太不仁义了吗?
4.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思对即可)
5.示例:(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 (4)得道。(其出其中一点即可)
6.开放性题目(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同意赵筒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选文中重点词语。
面刺寡人之过者:( ) 期年:(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朝服衣冠,窥镜( )
(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B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C.门庭若市 能谤讥于市朝 D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完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C
3、4、略
《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以激怒其众 祭以尉首 D广故数言欲亡 今亡亦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行动计划周密,结合本文段说说他们的组织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广成功地使用了孙子兵法中的哪些计谋激起了士卒的愤怒?他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流传了两千多年,今天有无其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阅读《唐睢不辱使命》后做题。
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唐睢不辱使命 辱:辱没、辜负
B.愿终守之,弗敢易 弗:不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意:置意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不祥
2、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否,非若是也――不,不是这样的。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平庸的人的发怒,不是士大夫阶层的发怒。
C.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睢道歉。
3、下列句子表示的语气正确的一项是( )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A.反问 反问 疑问 反问 B.疑问 反问 疑问 反问
C.反问 疑问 反问 反问 D.反问 反问 反问 疑问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安陵是秦国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秦国未能得逞。
B.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C.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可见,在文明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
D.文中第四段是事情的结局,其实已没有什么斗争了,只不过是在风过气清之后,于众目睽睽之下,让秦王来请降,写法上,虚写唐雎,实写秦王。
1、D
2、B
3、D
4、A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