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未能远谋  

(2)小惠未,民弗从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可一战  域民不封疆之界

B.公将驰 辍耕垄上

C.登轼望之 城居者未之知也

D.望旗靡 真无马邪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7.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1)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  (通“遍”,遍及,普遍)

(3)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4) (倒下)

2. A

3.(1)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实情处理。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4.取信于民

5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6.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

7.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官员要为官居一任造福一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最后中国才会梦想成真。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òu):宽恕。

1.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 )

A.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B.万钟我何加焉

C.每假借藏书之家D.苛政猛虎也

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__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桓公自莒于齐 反: ②请鲁 诸:

③请之 生: 鲍叔之言 如:

4.翻译下列句子。

⑴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A         

2.B

3.①反:同返,返回。            ②诸:之于。     

③生:使……活下去。          ④如:遵照,按照。

4.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⑵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1.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

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

2.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

A.、防微杜渐B.、温故知新C.、礼尚往来D.、得寸进尺

1.积 德 累 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

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2.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赵括母上书言于王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君子谓括母为仁智。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乃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 ②所奉饭者以十数( )

③故不加诛 ( ) ④君子括母为仁智(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A.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B.可以为师矣(《论语》八则)

C.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2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赵母认为赵括与其父在带兵上有怎样的不同?

1(1)每天,亲自,最终,认为     (2)D

2 王 / 以 为 / 若 其 父 乎?

3 (1)父亲、儿子思想感情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

(2)略

4 其父亲自给军吏捧饭,有成百上千的朋友,而赵括在军吏面前趾高气昂;其父受到赏赐全部转赐给军吏士大夫,而赵括全部据为己有;其父接受任命后,一心为国,不问家事,而赵括总想着购置家产。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霸上。( ) (2)天子至!( )

(2)(3)使人称。(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3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驻军 (2)将要 (3)告知

2(1).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2). 将军规定 在军营之内不允许驱马驰骋

3(1)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2)‘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3)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

(1)自以为大有所益 (2)即更刮目相待

2.下列各句中,括号中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见)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自以为/大有所益  (2)即更/刮目相待

2.C

3.(1)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    (2)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4.(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

文言阅读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__。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5)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__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3分)

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3)满一年,或“一年”;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5)跑、逃走、逃跑、出逃。

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3.C

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②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①使烛邹主鸟,而之。(   ) ②罪一也。( )

2.翻译: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写出一点即可)

2.逃掉   这

3.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 ②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 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 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 ⑤庖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牺牲玉帛,弗敢也(增加)B.小惠未,民弗从也(同“遍",遍)

C.夫杀人以畜(使……存活)D.人主安能不士?(爱惜)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肉食鄙/中峨冠而多髯为东坡

B.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至

C.董安于侍奉侧/躬耕南阳

D.夜叩门谒曰/然得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 甲、乙两个文段,反映了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

6. 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1. A 

2. B 

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为使牲畜活命而杀人,不也太不仁义了吗?

4.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思对即可) 

5.示例:(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  (4)得道。(其出其中一点即可)

6.开放性题目(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同意赵筒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选文中重点词语。

面刺寡人之者:(      )   期年:( )

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 朝服衣冠,镜( )

(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吾与徐公美 视之 B服衣冠 皆于齐

C.门庭若 能谤讥于朝 D时时而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完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C

3、4、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