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
齐威王:
尧帝:
1 (1) 满一年
(2) 兴办
2. A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齐威王: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尧帝: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不从。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四人,四人者老矣,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吕后如其计。
汉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叔孙太傅称说古今,以死争,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年皆八十余,须眉皓然,衣冠甚伟。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载,公避逃我,今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窃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曰:“羽翼已成,难摇动矣。”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轻视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仁厚孝顺,礼贤下士,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1. D
2. D
3. C
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先主遂诣亮(告诉)
B.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C.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D.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点拨:“诣”,拜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
②孙权:
③荆州、益州:
④诸戎、夷越:
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5.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6.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围绕“隆中对”的“对”前、“对”中、“对”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十分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1. A
2.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2)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3①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可以为援;
③夺取、占领;
④和、抚。
4.成就霸业__兴复汉室
5.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
6. B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长跪而谢之 B.岂直五百里哉
C.非若是也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轻寡人与
(2)天下缟素
(3)长跪而谢之曰
(4)寡人谕矣
3.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学而时习之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何至于此 贤于材人远矣
D.此庸夫之怒也 吾妻之美我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下列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组句子是( )
①秦王不悦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6.选文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7.本文通过写唐雎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的故事,主要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益。
9.下列对选文的写作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B.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C.情节构成紧张曲折,波澜起伏。
D.人物对话简洁整齐,绘声绘色。
10.本文写了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1. D
2.(1)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
(2)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
(3) (道歉)
(4) (明白)
3. D
4. (1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2)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
(3)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凭方圆五十里的土地而存留到今天,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哪!
(4)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5. D
6.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
7.对比
8. D
9. B
10.秦王:外强中干、骄横狂妄、狡诈狠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机智勇敢、有胆有识、临危不惧、爱国忠君、不卑不亢、勇于献身、大义凛然、不畏强暴、从容镇定。
陈涉世家(节选)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次当行 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前人之述备矣
C.辍耕之垄上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天下苦秦久矣。
(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乃行卜”的举动和他们所采取的“威众”之策?
5.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6.(2014·铜仁)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陈胜认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这次起义的导火线,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C.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表现了陈胜、吴广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7.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请作简要分析。
8.“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1. D
2. C
3.(1)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因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4.丹书鱼腹,篝火狐鸣。(意对即可,用文中相应语句回答也可)这些迷信的举动和手段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崇尚鬼神之说。不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些“威众”之策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特殊的斗争策略,可见陈胜的足智多谋、善于斗争。
5.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有__暴秦的勇气和决心等。
6. C
7.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8.提示: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样说起到坚定众人起义信念的作用,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暮寝而思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呜呼!其真无马邪
C.燕、赵、韩、魏闻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D.欲有求于我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廷门庭若市。
C.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
D.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5.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6.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7.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8.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9.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1.(1)(长,高)
(2) (穿戴)
(3) (躺着休息,睡觉)
(4) (偏爱)
2. A
3.(1)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3)满一年以后,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即使(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4. B
5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
6.示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国家大事,以小见大,由己及君,含蓄委婉地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劝说齐王应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以实现齐国大治,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围绕“设喻说理;类比推理;设喻;讽喻”中任意一点展开回答。意思对即可)
7.示例一: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方法方式,有自知之明,不被表面现象蒙蔽,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示例二: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8.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9.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公将驰之 辍耕之垄上
C.登轼而望之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望其旗靡 其真无马邪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7.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1)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 (通“遍”,遍及,普遍)
(3)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4) (倒下)
2. A
3.(1)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实情处理。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4.取信于民
5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6.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
7.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官员要为官居一任,造福一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最后中国才会梦想成真。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òu):宽恕。
1.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苛政猛于虎也
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__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 反: ②请诸鲁 诸:
③请生之 生: ④如鲍叔之言 如:
4.翻译下列句子。
⑴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A
2.B
3.①反:同返,返回。 ②诸:之于。
③生:使……活下去。 ④如:遵照,按照。
4.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⑵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1.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
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
2.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
A.、防微杜渐B.、温故知新C.、礼尚往来D.、得寸进尺
1.积 德 累 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
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2.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赵括母上书言于王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君子谓括母为仁智。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 ②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
③故卒不加诛 ( ) ④君子谓括母为仁智(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A.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B.可以为师矣(《论语》八则)
C.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2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赵母认为赵括与其父在带兵上有怎样的不同?
1(1)每天,亲自,最终,认为 (2)D
2 王 / 以 为 / 若 其 父 乎?
3 (1)父亲、儿子思想感情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
(2)略
4 其父亲自给军吏捧饭,有成百上千的朋友,而赵括在军吏面前趾高气昂;其父受到赏赐全部转赐给军吏士大夫,而赵括全部据为己有;其父接受任命后,一心为国,不问家事,而赵括总想着购置家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