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 “岁③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赵威后:赵恵王妻。 ②发:拆封。 ③岁:年成,收成。④无恙:平安无事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使( ) ②舍本而问末者耶 舍(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文:
②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译文:
3结合文章内容,在“先问君”还是“先问民”的问题上,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
1、①使:派;②舍(丢下,舍弃)
2、①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尊贵的却放在后面吗?(意思对即可)②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
3、示例:同意“先问民”。因为老百姓像“水”,君王像“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君王推行暴政,把老百姓逼上梁山,老百姓可以通过起义推翻君王,所以,老百姓“平安无事”,君王才能“平安无事”!
王孙满对楚子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①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③。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④,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⑤。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③休:荫庇,保佑。④休明:美善光明。⑤止:限度,极限。
1.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两处)
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遂 至 于 雒观 兵 于 周 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 ⑵远方图物( )
⑶故民入川泽、山林( ) ⑷卜世三十( )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了 ,就以享有天下“ ” 的妙论摧毁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
1.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2.⑴(派 ) ⑵(画 )
⑶( 因此 ) ⑷( 占卜 )
3.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别人是不能过问的。
4.楚王吞并天下的野心, “ 在德不在鼎”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l)吴广素爱人 (2)广故数言欲亡
(3) 并杀两尉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祭以尉首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屠惧,投以骨
C.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 ( l)(向来(一向)) (2)(逃走)
(3) (一齐) (4)(带领(率领))
2. A
3.(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而死的本来就会达到十分之六七。
(2)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又何间焉__ __ ⑵小惠未徧__ _⑶神弗福也_
2.下面加点的“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B.、辍耕之垄上C.、故时有物外之趣D.、何陋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⑴_参与__ ⑵_通“遍” ,遍及_⑶_赐福,保佑_
2. C
3._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_
4.取信于民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布衣之怒 ⑵以头抢地耳 ⑶长跪而谢之曰 ⑷寡人谕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未尝闻也 尝趋百里外 B.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C.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D.先生坐 满坐寂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⑴ 平民⑵撞 ⑶道歉 ⑷明白,懂得
2. A
3.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
晏子仆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窥:暗中查看。②御:驾马车。③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④ 志念:志向,意念。⑤ 自下:谦卑,认为不如别人。⑥抑损:抑制,克制。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为齐相 ( ) ②夫问其故 ( )
③晏子怪而问之 ( ) ④御以实对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晏子怪而问之
A. 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 B.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归,其妻请去。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人琴俱亡》)
4. 通读全文,你如何评价晏子的车夫?
1.①做,担任 ②原因(缘故) ③认为…….奇怪 ④回答
2.B
3.(1)(车夫)回家之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 (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并不相同。 (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 他是一个能够知错就改、从善如流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小惠未徧 。 ②彼竭我盈
③小大之狱 ④牺牲玉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你怎样评价鲁庄公?
1. A
2①通“遍”,遍及,普遍。 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③案件 ④指猪、牛、羊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4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①必败。举趾②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③,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④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⑤,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目光短浅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 济:救济
D.罗与卢戎两军之 军:进攻,夹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乡人曰 还,谓其御曰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乱次以济,遂无次
C.战于长勺 莫敖使徇于师曰
D.公将鼓之 斗伯比送之
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
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
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5.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1.C
2.A
3.D
4.(1)祭祀神灵用的猪、牛、羊等及玉器和丝帛,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2)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然,这样;岂,难道,怎么;尽行,全部开拔。)
5.①曹刿深谋远虑,细心从容,能及时把握战机;②屈瑕自大专横,轻视敌人,指挥无方。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文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否 非 若 是 也 安 陵 君 受 地 于 先 王 而 守 之 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 岂 直 五 百 里 哉?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1)外交辞令往往含蓄委婉,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其“言外之意”。唐雎“与臣而将四矣”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_______ ,表现了他 _______ 、 _______ 的性格特征。
(2)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秦王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
1、否/ 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1)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1)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不畏强暴、舍生取义(有胆有识、坚强无畏、沉着干练、敢于斗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等等)
(2) 怫然怒色挠 骄横凶暴 色厉内茬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茍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茍富贵,无相忘 ( ) (2)会天大雨,道不通。( )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4)大楚兴,陈胜王。 ( )
2翻译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结合全文,试分析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4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那些舆论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你怎么评价这些准备?
1(1) 假如、如果 (2)恰逢、正赶上 (3)通“倡”,首发 (4) 称王
2、①如今逃跑(抓回来)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怎么样?② 第二天,大家到处议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3.略
4.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这是一种封建迷信。陈胜吴广利用大家的迷信树立自己的威信。这表现了他们智慧过人以及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