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中的“之”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怅恨久之B.辍耕之垄上C.渔人甚异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叔父左尹项伯夜里骑马到了项羽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意在让张良和他一起离开,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

B.张良把项羽要攻打沛公的事告诉给沛公,沛公大惊,最终还是张良替他出了主意。

C.沛公见了项伯后,和他相约结成亲家,并说明自己不贪占财物,选册登记官吏百姓,派兵把守,等待着项羽的到来。

D.项伯连夜回到军营后,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给项王,表明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反而攻打他,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早好好款待他。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善留侯张良 素:_______________ ②去不义 亡:_______________

③项伯杀人,臣之 活:_____________ ④张良出,项伯 要: 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 B 

2. A

3.①素:向来,一向     ②亡:逃亡,逃跑  ③活:使……活        ④要:同:“邀”,邀请

4.①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或不同寻常的事)。(关键词:所以、非常。判断句“……者, ……也”句子通顺)②期望项伯(或您)详细地说我不敢背叛恩德。(关键词:具、倍,句子通顺)

(2015届海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2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苏教版教材)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缚一人(yì)王B.生于淮北则为(zhǐ)

C.缚者(jiē)为者也    D.(guǎ)人反取病焉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晏子将使楚 (2)齐之习者也

(3)晏子席,对曰 (4)入楚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 C

2.  (1)出使( 2)言辞(辞令)(3)离开座位(4)偷窃(偷盗)

3.(1)我想要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给分点:辱、何以)(2)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似.他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给分点:徒、其实)

4.示例1:晏子是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人。  示例2:晏子善于辞令,不卑不亢,具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2015届广东佛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A.文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酆、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文段

道光二十一年,英人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岗三元里。里民愤起,号召各乡义勇,枪械云集,四面邀截。英兵窘迫不能出,死者二百余人,毙其梁帅伯麦。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重围。时,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人数万人。是役也,英人为之丧胆。

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装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

(选编自《广东军务记》)

【注释】 ① 梁帅:大头子,带兵的高级军官。② 逆夷:指英国侵略军。 ③ 未刻:下午一时到三时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杀两尉( 并且 )B.至陈( 比较 )

C.枪械集 ( 聚拢 )D.役也( 这 )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陈胜佐( 代词,代押送的军官 )B.祭尉首( 介词,用 )

C.夺杀尉( 表顺接 )D.毙梁帅伯麦( 代词,清军 )

3.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愿是天生的贵种吧)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4.写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围困(英国头领义律赶紧逃跑,又被当地人层层围起来)

B.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当时互相呼应参加战斗的有三个乡共一百人)

C.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有的被坑水冲走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

D.柄镶宝石,映日不可逼视(刀柄上镶有宝石,对着太阳不能逼真地看)

5.选出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利用老百姓都拥护扶苏、项燕,于是就联合扶苏,项燕一并起义,依从老百姓的愿望。

B.A.文段叙述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C.“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至数万人。”描写了佛山人民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场景。

D.“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说明了三元里人民有勇有谋。

1.D

2.A

3.B

4.C

5.A

(16届湖北省黄陂区部分学校九年级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帝臣僚择胜宴饮。当时随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殊,执政莫知所因。越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宴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①晏元献公:即晏殊,北宋著名词人。张文节:北宋大臣。 ②昆弟:即兄弟。 ③东宫官:指辅助太子的官。 ④除:任命官职。 ⑤因:依据。 ⑥事:侍奉。 体:规矩。 ⑦眷注:指皇上的眷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帝臣僚择胜宴饮 潭中鱼可百头B.值御试进士 而此地与余近

C.无钱不能出耳 无他,手熟尔D.公时贫甚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张文节荐之朝廷

A.指通豫南,达汉阴 B.胡不见我

C.舜发畎亩之中D.所欲有甚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下面对文本有关情节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晏殊做童子的时候便被推荐到朝廷,参加进士的应试。

B.皇上选拔晏殊做东宫官,是看中他不参加宴饮社交,注重学习,为人谨慎厚道。

C.晏殊没有参加宴饮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去参加。

D.晏殊得到朝廷的赏识主要是因为他刻苦学习。

4.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1.A

2.B

3.D

4.我十天前已经写过这篇赋了,有草稿还在,请另外命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状,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年。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

②小惠未徧,民从也。( )

③惟有德者能以宽民。( )

④郑子产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战则请从。

(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一中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的文眼都是“论”字,请你说说语段一曹刿把什么认为可战的必要条件?语段二子产认为治理国家和百姓应用什么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参与②不③使民安服④疾病

2、(1)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2)因为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的。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可战的先决条件。管理国家和百姓的方法其一是宽政,其二是猛政。不过,前者有个条件,那就是“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而大叔的执政实践是,他的党政失败了,最后只有采取猛政,发兵攻打芦苇大泽之盗,将盗全部杀死,才使社会国家稍有安宁。由此看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宽猛相济,灵活运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 朝服衣冠( )

  ⑵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3)邹忌修八尺有余 (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

4、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

 1(1)穿戴;(2)认为我美、  偏爱。    (3)身高 

  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疼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如关键词语漏掉或错译,酌情扣分

  3.(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4.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能面刺寡人之者 人恒,然后能改B.吾与徐公美 视之

C.王之甚矣 隐天日D.闻寡人耳者 齐国美丽者也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服衣冠 ( ) ⑵妾之我者 ( )

⑶今齐地方千里( ) ⑷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⑵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邹忌是怎样让齐威王欣然纳谏的?说说你的看法。

1.D  

2.(1)早晨      (2)认为……美或以……为美

(3)土地方圆(或“土地纵横”)     (4)偏爱 

3.(1)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2)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评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人,受下等奖赏。  

4.邹忌能结合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小事设喻说理;由家事到国事,由己及君,由浅入深;委婉劝说,给齐威王提意见时注意方式方法;站在对方角度诚恳说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见小利不动⑤,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⑥大利大患。夫惟养⑦技而自爱⑧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

⑤动: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公将之( ) (2)望其旗

(3)凡主将之( ) (4)养技而自爱( )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知势而后可以兵 弗敢也(《曹刿论战》)

B.无敌天下 苛政猛虎也(《捕蛇者说》)

C.一忍可以支百勇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D.一静可以百动 增其旧(《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既克,公问其故。

(2)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知 礼 则 不 屈 知 势 则 不 沮 知 节 则 不 穷

5.【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 _

1.⑴击鼓 ⑵倒下 ⑶方法(手段、道理、规律) ⑷只有

2.C

3.⑴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⑵小的好处和祸患,不足以辱没我们的才能。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

4.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5.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啊,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读《陈涉世家》选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点词。

陈涉时( ) 天大雨( )

乃丹帛曰( ) 卒中往往语(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选文,作简要分析。

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1、年轻、年少    适逢、恰巧遇上   书写    到处

2、略

3、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4、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一)、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出自 ,作者是南朝宋时期的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陈太丘与友行( ) B.尊君在( )

C.相而去 ( ) D.下车之( )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元方入门/不顾

4.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读罢本文,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通否、放弃、拉   

3、C

4、(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5、与人交往应讲究忠诚,讲究诚信;维护家人尊严应做到有礼有节。(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