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①为大都督、假节②,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
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③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
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日:“此必有谲④,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
中出。逊日:“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日:“攻备
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
日:“备是猾虏,更⑤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⑥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
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⑦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日:“空杀兵耳。”
逊日:“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⑧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⑨,通率诸军同时俱
攻,斩张南、冯习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有删改)
注:①[逊]陆逊,三国吴孙策婿,杰出的军事家,历任东吴大都督、丞相。②[假节]授予符节。
③[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境。④[谲(ju6)]欺诈,诡诈。⑤[更]经历。⑥[干]进犯。⑦[掎
(jv)角]分兵牵制和夹击敌人。⑧[敕(chi)]命令。⑨[-尔势成] -经形成有利形势。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作”字与“一鼓作气”中“作”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敢作敢当B.精耕细作 c.苦中作乐D.振作有为
2.“故”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多个解释,其中常见的有五个:①故意。②缘故,原
因。③旧。④仍然,依旧。⑤所以,因此。根据句意,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
解释,填写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1)公问其故 故:
(2)故不为苟得也 故:
(3)广故数言欲亡 故:
(4)揣之必有巧故也 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遂逐齐师
翻译:
(2)诸将皆欲击之
翻译: _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曹刿和陆逊破敌之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
1.D
2.(1)② (2)⑤ (3)① (4)②
3.(1)于是(就)追击齐国的军队。 (2)将领们都想要攻打蜀军。
4.示例:曹刿和陆逊破敌之术的共同点是注重分析敌情,不急躁冒进。不同点是曹刿抓住有利战机,在齐军士气尽、鲁军士气旺时进攻,在齐军车辙印乱、军旗倒下时追击,最终打败齐军;而陆逊是用火攻并合力围攻击败了蜀军。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小大之狱/公将鼓之
C.必以信/小信未孚
D.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
(2)望其旗靡(倒下)
3.任选文中一个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选(1)句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曹刿求见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B.“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
C.在战争中,“公将鼓之”,曹刿说“未可”,“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从这里看出庄公政治上无能,完全是一个昏君。
D.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5.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2分)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 D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祭祀用的猪牛羊)
(2)倒下)
3.任选文中一个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4. C
5.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阅读下面文言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2)臣之妻私臣( )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4)时时而间进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可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 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1、(1)确实,实在 (2)偏爱 (3)过失,过错 (4)间或,偶然。
2、B(A项“修”意思分别为“长”、“修建”;B项中“视”意思都为“看”;C项“蔽”意思分别为“受蒙蔽而不明”、“遮蔽”;D项“朝”意思分别为“朝见”、“早晨”。)
3、(1)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2)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4、切身经历 齐王纳谏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5、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 以与饥寒者( ) (2)臣之妻私臣( )
2.翻译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能谤讥于市朝
B.、饱而知人之饥 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与饥寒者 皆以美于徐公
D.、时时而间进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4.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宋何罪之有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时人莫之许也D.、能谤讥于市朝
5.【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 ;【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 的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 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6.读完文章后,你在人际交往方面从邹忌和晏子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 、(1)给(2)偏爱
2. (1)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2)②(自己)觉得温暖也(却)能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很安逸也(却)能知道别人的辛劳。
3. B
4. D
5.纳谏; 行善(救济穷人)关心百姓疾苦; 类比; 对比。
6. 劝说别人时要讲究方法,做到委婉、含蓄。
(文段A.)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节选自《公输》)
(文段B.)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时时而间进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不求闻达于诸侯
D.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为坛而盟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对楚王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自始之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现,但同时也注意了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邹忌则以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B.墨子的劝说连用三个对比,采用夸饰的手法,邹忌的劝谏则采用三层排比的手法,两人都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环环相扣,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
C.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一句话把楚王虚伪,狡猾,贪婪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善。’乃下令”则可以看出齐王是一个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强国意愿的明君。
D. 《公输》一文中“善哉”一语可以看出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邹忌》一文中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表明他接受了邹忌劝谏并采取了具体的行动,虽然简略但余味无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D,
2. B
3、(1)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2)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战则请从。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②曹刿肯定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参与(2)同“遍”,遍及、普遍③可凭借
2、①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的。②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参考: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选出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 ( )
A.之:思之至深 穷山之高而止
B.其:今观其文章 必先苦其心志
C.而:文不可以学而能 足肤皲裂而不知
D.为:辙生好为文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组 ( )
A.好:辙生好为文 好鸟相鸣
B.观:今观其文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故:故其文疏荡 故自号曰醉翁也
D.、称:称其气之小大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翻译句子
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②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4、简答、填写。
①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用这样两个字概括:
②对作者表述的独到见解,可以用本段文字中这样几个字来评价:
1、B
2.C
3、①我善于修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 ②他们的气充盈于内心而外化于容貌上,流动在语言中,表现在文章里。
4、①养气 ②思之至深
文言文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解释下列黑体字
①臣之妻私臣( )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③时时而间进( ) ④期年之后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3.、 给下面两句用“/”划分停顿的地方(每句只划一处)
A.今齐地方千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选文中的一个成语是“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 。
5、选文和《唐雎不辱使命》都出自《战国策》,其中都写到帝王:秦王和齐威王,但性格迥异,前者 ,后者
6、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成功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1、偏爱 指责 不时,有时候 满一年
2、略
3、A .今齐地/方千里 B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略
5、狡诈蛮横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6、言之有理即可
(16届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①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②。”
注释:①卒然:同“猝”,突然。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亦免冠徒跣 ( ) (2)休祲降于天( )
(3)唐雎说信陵君( ) (4)破秦人,存赵国(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
B.与臣而将四矣 不可得而知也
C.秦王怫然怒 卒然见赵王
D.休祲降于天 人之有德于我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4. 两文在人物刻画上都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你结合乙文分析其作用。
1.⑴光着脚 ⑵不祥 ⑶游说 ⑷使。。。。。。幸存。
2. D
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
4. 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反衬)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反衬(衬托)出了荆轲的沉着冷静。
(16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中的“之”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怅恨久之B.辍耕之垄上C.渔人甚异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叔父左尹项伯夜里骑马到了项羽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意在让张良和他一起离开,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
B.张良把项羽要攻打沛公的事告诉给沛公,沛公大惊,最终还是张良替他出了主意。
C.沛公见了项伯后,和他相约结成亲家,并说明自己不贪占财物,选册登记官吏百姓,派兵把守,等待着项羽的到来。
D.项伯连夜回到军营后,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给项王,表明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反而攻打他,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早好好款待他。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素:_______________ ②亡去不义 亡:_______________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_____________ ④张良出,要项伯 要: 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 B
2. A
3.①素:向来,一向 ②亡:逃亡,逃跑 ③活:使……活 ④要:同:“邀”,邀请
4.①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或不同寻常的事)。(关键词:所以、非常。判断句“……者, ……也”句子通顺)②期望项伯(或您)详细地说我不敢背叛恩德。(关键词:具、倍,句子通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