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语段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卫大夫史鰌患之,数以谏灵公而不听。史鰌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

史鰌死,灵公往吊,见丧在北堂,问其故。其子以父言对灵公。灵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曰:“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于是乃召蘧伯玉,而进之以为卿,退弥子瑕。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选自刘向《新序》)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卫大夫史鰌之( ) ②史鰌病死 ( )

③是不能君也 ( ) ④灵公然易容(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足矣 苛政猛虎B.卫国治 皆美于徐公

C.谓子曰 如土石何D.成礼后返 为坛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蘧 伯 玉 贤 而 不 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

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

4史鰌以什么打动了卫灵公?

1.(1)①担心  ②将要  ③纠正 改正  ④踩(踏、跺)

  (2)D

2.蘧 伯 玉/  贤 / 而 不 用

3.(1)先生活着的时候就想要进谏(推荐)贤臣辞退(罢免)不贤能的人,死了尚且不懈怠这件事,可以说是忠心不减啊。(生,欲,且,谓,忠为关键词)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4. 卫灵公被史鰌的忠心和执著所打动。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公叔子巧谏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刘向《说苑﹒政理》

【注释】①公叔文子:人名,复姓公叔。②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③公叔子:人名,楚大夫。④喑(yīn):哑,不能说话。⑤上:指朝廷。⑥缕:线。⑦仓廪(lǐn):仓库。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王之甚矣。 ( ) (2)寡人之耳者 ( )

(3)时时而进( ) (4)合升斗者仓廪(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四境内/盖闻也 B. 时时间进/有所受命不行

C. 知之知之/公叔文子楚令尹 D. 下令/重修岳阳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请你结合【甲】文内容简要评价齐威王。

5.联系【甲】【乙】两文说说邹忌和公叔子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1)受蒙蔽(2)使……听到(3)间或,偶尔 (4)装满,充实

2. D 

3.(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4①齐威王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表明他是一个能听进忠臣劝谏的明君。②齐威王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③“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表明原来齐威王的毛病还是比较多的。 ④“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听取谏言并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⑤纳谏的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说明齐威王完善自己,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在各国中树立了威望。

5.相同点:①不畏强权敢于进谏;②用生活和自然现象设喻,把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不同点:公叔子是巧谏,善于抓住劝谏机会,在直抒胸臆的同时既不惹恼君主也达到自己进谏的目的。邹忌是讽谏,含蓄委婉地表达,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感动君主,不卑不亢。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 (2)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________________

(3) 大王加惠_____________ (4)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子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弗敢易

B.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臣以王吏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D.固国不以山溪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翻译下列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广:扩充  谢:道歉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2C

3(1)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诸葛亮  ;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 》一书,作者是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肉食者②神弗

③可一战 ④又何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说说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1.《左传》    左丘明

2.①目光短浅    

②保佑、降福     

③凭借   

④参与

3.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大家。

②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4.深谋远虑,爱国(两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③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④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⑤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⑥。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恒楚:人名。④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⑤睨:斜眼看。⑥下县:下属各县。

1、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亦死,举大计亦死 项燕楚将

此亦天秦之时也 于是梁会稽守

C.、

D.、

项燕为楚将,有功 陈胜﹑吴广谋曰

籍所击杀十百人 当立者公子扶苏

2、在后面的横线上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死,死国可乎 天大雨,道不通

③使公即恒楚 下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1、B(A :逃跑/灭亡;B:担任;C:屡次、多次/几;D:于是、就/是。)

2、①同样  ②适逢,恰巧遇到   ③统帅、率领    ④攻占

3、①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服。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粱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摘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耕之垄上( ) (2)大泽乡( )

 (3)天大雨 ( ) (4)今亦死( )

(5) ( ) (6)皆已籍(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怅恨久 独籍知

B.或以为秦之时

C.扶苏以谏故 项燕为楚将,有功

  D.屯长 人所制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陈胜和项籍的思想性格有哪些共同点?试指出两文中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停止;(2)停驻;(3)适逢,恰巧遇到;(4)逃跑;(5)抄斩门族;

  (6)害怕,恐惧。

2.C ,多次(A、语气助词;代词。B、逃跑;灭亡。D、做,当;表被动。)

3.(1) 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关键点:“亡”“举”“等”)

  (2)读书只不过是知道名字怎么写罢了,学习舞剑只能够抵挡一个人,没必要学。(关键点:“书”“剑”“敌”)

4.思想性格: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而敏锐的感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使人物个性鲜明,更真实,更生动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寡人 遂先帝以驱驰 B. 且秦灭韩魏 今亦死

C. 秦王挠 月入户 D.徒有先生也 不疾也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请广于君____ (2)长跪而之 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翻译: 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 _

4.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曾提到“伐无道,诛暴秦”。请阅读上文,概括说出哪些内容表现了秦王的“无道”?

1. A 

2.(1)扩充      (2)道歉

3.(1)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

4 .图谋霸人国土   灭掉韩国魏国    扬言杀人百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战国策》一书,是 时期由 (人名)编辑整理的。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八尺有余( ) ②视之 ( )

我也 ( ) ④今齐地千里 ( )

3.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答:

4.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答:

5.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答:

1.西汉(或汉)刘向

2.①长,这里指身高②通“熟”仔细③偏爱④方圆

3.略。(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善于观察,勇于深思;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回答。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4.略。(围绕“接受,认同,赞赏,肯定;③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④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表明改革的决心大”回答。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5.示例我: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国家大事,以小见大,自己及君,含蓄委婉。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之(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任一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仓”同“苍”,青色。(2)道歉。

2.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5.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镜(察看)

C.能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偏爱)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邹忌讽齐王谏纳:

(2)邹忌八尺有余修:

(3)视之,自以为不如孰:

3.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答:

4.将下边这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

5.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1.A

2.(1)接受(2)长,此指身高(3)仔细、详细

3.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4.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译文: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5.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