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①
齐威王②召即墨③大夫,语④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⑤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⑥,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⑦。召阿⑧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⑨。昔日赵攻鄄⑩,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
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
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注]①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记一》。②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③即墨:齐国的城邑。④语:对……说。⑤毁言:指责。⑥无事:百姓富足,偷、抢的少,打官司的少,因此官吏清闲无事。⑦封之万家:用一万家的赋税封赏给他。⑧阿:齐国的城邑。⑨馁:饥饿。⑩鄄:卫国的城邑,后来归属齐国。薛陵:齐国的城邑。
厚币事:丰厚的财货侍奉。
烹:古代的一种酷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人民给 ②田野辟 ②吾使人视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②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
(3)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莫 敢 饰 诈 务 尽 其 情 齐 国 大 治 强 于 天 下。
(4)“齐国大治,强于天下”和齐威王对即墨大夫、阿大夫的处理有没有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5)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1)①丰足 ②开辟 ③派
(2)①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②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援;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
(3)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4)有关系。正是由于齐威王对即墨大夫、阿大夫的处理结果,使得臣僚们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才最终使“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苟富贵( ) (2)天下苦秦久矣( )(3)皆刑其长吏(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译文: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__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1.(1)如果(2)以……为苦(对……感到痛苦)(3)惩罚。
2.(1)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期限。
(2)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装称作是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倡导起义,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
3. B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6分)
(1)又何间焉 (2)弗敢专也 (3)弗敢加也
(4)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 (5)虽不能察.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6分) 战前: 战中: 战后:
4、第一段写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及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这两段对话各意在说明什么?(4分)
1 (1)间:参与(2)专:独自占有(3):加:虚报(4)赐福,保佑
(5)案件 (6) 即使
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2) 我看见地上的战车轮印混乱,望见军旗都折断了,所以下令追击
3 战前:人心所向是战争取胜的决定条件,告诫鲁庄公要亲民爱民小恩小惠并不足够,更要 公正待人 战时:战争开始时先按兵不动,待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发动进攻取胜,谋略了得
战后:敌方战败后,先下车察看车辙再确定追击,谨慎!
或 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4 (1)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2)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徧 徧:
(3)神弗福也 福: (4)望其旗靡 靡:
(5)牺牲玉帛 牺牲:
2.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5.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1)参与 (2)“徧”通“遍”,普遍、遍及
(3)赐福、保佑 (4)倒下
(5)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指猪、牛、羊等。
2.(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3.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或“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5.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徧 徧:
(3)神弗福也 福: (4)牺牲玉帛 牺牲:
(5)望其旗靡 靡:
2、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5、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1)参与 (2)“徧”通“遍”,普遍、遍及(3)赐福、保佑(4)古代祭祀用的极品,指猪、牛、羊等。(5)倒下
2、(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
3、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5、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和氏之璧①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③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和氏之璧:一块古代极为珍贵的宝玉。蔺相如完璧归赵讲的就是这块玉。
②刖yùe:古代的一种把脚砍掉的酷刑。③璞:蕴藏着玉的石头。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王以和为诳( ) (2) 厉王使玉人相之( )
(3) 及厉王薨 ( ) (4) 泣尽而继之以血( )
2.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一处)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1)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请选出下列与“厉王使玉人相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虽有千里之能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1.认为 观察 等到 眼泪
2.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1)忠贞的人却被叫做骗子,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
(2)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A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3.邹忌为什么能够做到不盲目听取妻、妾、客的赞美之词?
答:
4. 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看法。
1.(1)私:偏爱。 (2)孰:通“熟”仔细。
2.(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于我”,故不可信。面对赞美,并未得意忘形,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4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别人,这是一种智慧。
或 我更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劝谏。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
(2)故不错意也 错:
(3)秦王怫然怒 怫然:
(4)非若是也 是:
2.下面几句中的“之”与“皆布衣之士也”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D.怅恨久之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 易:交换
(2) 错:通“措”
(3) 怫然:盛怒的样子
(4) 是:这样
2. C
3.(1)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是小看我吗?
(2)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王太尉荐寇准》
王太尉(北宋时人)荐寇莱公(即寇准,北宋政治家,曾封莱国公)为相,莱公数短(这里为动词,意思是指出别人的缺点)于上(皇上。此指宋真宗赵恒)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上一日谓太尉曰:“卿(对臣子的爱称)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隐瞒),益见其忠直(忠诚正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谤讥于市朝( )
(2)上由是益贤太尉( )
2.下面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卿虽称其美
B.皆朝于齐 莱公数短于上前
C.臣之妻私臣 臣在相位久
D.上书谏寡人者 莱公数短于上前
3.翻译下面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邹忌与王太尉均善于劝谏,邹忌_______________劝说齐王,王太尉_______________打动宋真宗。
5.以现代人的角度,结合两文,就用人之道谈谈你的看法。
1.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益,更加
2.
3.所有大臣老百姓,能当面挑剔我的过错的人,将受到上等封赏。
4.类比说理,形象委婉; 直言坦诚,对比劝谏
5.紧扣任人唯贤(选贤任能、取人之长)、坦诚相待、大胆谏言、有所作为等关键词,语言流畅、优美,有一定的说服力。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节选自《公输》)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2)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 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1、B
2、(1)
(2)
3、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