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攻宋, 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使者还,曰: “齐寇近矣, 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恶①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 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向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 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 左右皆曰:“向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

寇至, 王自投车上, 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注释:恶:wū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 ) (2)不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

(3)向之死者矣( ) (4)驰而( )

2、与“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俯身倾耳以请 B. 策之不以其道

C. 以中有足乐者 D.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殊不知齐寇之所在, 国人甚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宋王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派遣(2)意料  (3)应该  (4)逃跑          

2、C

3、完全不知道齐国敌人在什么地方,国人都很安心。

4、宋王是个听信谗言、昏庸,__(残忍)的人。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并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说信陵君①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②,破秦军,存赵国。赵王③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 ,不可不知也 ;我憎人也 ,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 ,不可忘也;吾 有 德 于人也 ,不 可 不 忘 也 。今 君 杀 晋 鄙 ,救 邯 郸 破 秦 人 ,存 赵 国 ,此 大 德 也 。今 赵 王 自 郊迎 ,卒然④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⑤谨受教。”

(节选自《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信陵君:即魏无忌,魏昭王之子。②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③赵王:指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公元前245在位。④卒然:“卒”同“猝”,突然。⑤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 ,魏 昭王之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之曰

(3)赵国 (4)唐雎信陵君曰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怫怒   则北通巫峡B.赵王郊迎 非亭午夜分

C.亦免冠以有先生也D.人憎我也  聂政刺韩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 有 德 于人也,不 可 不 忘 也 。

4.选文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的手法比较两语段的异同。

1.(1)  通“苍” (2)道歉  (3) 使……生存   (4)告诉

2. D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平民发起怒来,也只不过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别人对自己有好处,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好处,不可不忘记。

4.( 1)相同点: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善于雄辩的特点;《唐雎说信陵君》一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侍。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爱人 素: 至陈 比:

③使公即桓楚 将: ④是时桓楚 亡: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1.(1)向来(2)等到(3)带兵,统率(4)逃亡

2.(1)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

(2)我听说先动手可制服别人,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3.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有一定组织和领导能力的人。项梁是一个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做事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臣之妻臣 私( ) ⑵能讥于市朝 谤 ( )

政卿大夫 委( ) 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则已( )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皆以美徐公 今民生长齐不盗(《晏子使楚》)

B.朝廷臣莫不畏王 悍吏来吾乡(捕蛇者说)

C.年九十 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

D.淳于髡说之隐曰 则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邹忌和淳于髡均是用什么方法劝谏齐王的?劝谏的效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   私:偏爱      ⑵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⑶委:托付     ⑷则已:罢了

2.( D )

3.

⑴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进言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⑵诸侯十分惊恐,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4.简答。

两人都是采用的设喻方式,委婉劝谏齐王的,劝谏的结果都是使齐王乐于接受,从而励精图治,使齐国国力强盛,诸侯臣服。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臣之妻臣 私:______ (2) 臣知不如徐公美 诚: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4) 王之甚矣

2、选择下列各组中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孰: 卿言多务,孰若孤?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鲁肃过寻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1、偏爱  的确、实在   当面指责   受蒙蔽

2、B  

3、①晚上睡觉的时候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  ②于是下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并让我听到的受上等奖赏。”

4、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宫妇左右莫不王 (私:偏爱) B. 时时而进 (间:偶尔)
C. 烛邹已毕 (数:数量) D. 寡人闻命矣 (闻命:接受教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诸侯闻之,吾君重鸟以轻士
A.皆美于徐公
B.是人多以书假余
C.属予作文记之
D.醒能述文者,太守也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今/齐/地方/千里

C.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D.寡人/闻命矣

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 臣之妾臣 B. 使烛邹主鸟而之 C.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 以吾君重鸟以
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6.请把“文言文”【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7、【乙】文中晏子要在景公面前一一指出烛邹的“罪状”的目的是什么?

答:

1.C

2.A

3.B

4.A

5.C
6.(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重点词语“面”“刺”)
(2)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重点词:“使”“以”)

7、让景公明白他杀烛邹是十分荒唐错误的,从而使他改变决定。

(甲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彼竭我 ( ) ② 望其旗( )

匈奴大入塞( ) ④范令军中褥食( )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划一处)。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 ___________ ___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____________ ___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

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1、①士气正旺盛   ②倒下   ③适逢,正遇上   ④于是,就

2、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⑴第一次击鼓气士气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大耗尽⑵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5.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甲】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时而进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不知其也 京中有口技者

C. 虽有道 色愈恭,礼愈

D. 王蔽甚矣 虽我死,有子存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 人物略不相睹

C. 不戚戚于贫贱 D.《兑命》曰:“学半。”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4.【甲】文第①段与【乙】文画线句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运用这种写法分别有什么好处?

5. 解释【丙】文中加点的词。

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阑干:

②风红旗冻不翻 掣:

6. 阅读【丙】文,请仔细品味并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

1. D主谓间,不译

2.C

3. ①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获得上等的奖赏。②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4. 都运用了类比的写法,【甲】文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委婉规劝齐王纳谏,【乙】文用“嘉肴” “至道”作类比,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述浅显易懂。(或,深入浅出地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

5.①沙漠纵横交错的样子。 ②拉,扯。

6.“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的景象,而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 ,这部书是由西汉的 (人名)整理的。本文记叙的是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 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使齐国 的故事。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今齐地方千里(断一处)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邹忌八尺有余( )臣之妻臣( )

时时而进( ) 欲言,无可进者。( )

4.翻译句子。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之后有何反应?(用原文回答)这些说明了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战国策》、刘向、治国、大治      

2. 今齐地/方千里      

3. 略   

4.略

5.忌不自信、暮寝而思之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2016届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古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臣之妻臣 私( ) ⑵能讥于市朝 谤 ( )

政卿大夫 委( ) 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则已( )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皆以美徐公 今民生长齐不盗(《晏子使楚》)

B.朝廷臣莫不畏王 悍吏来吾乡(捕蛇者说)

C.年九十 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

D.淳于髡说之隐曰 则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邹忌和淳于髡均是用什么方法劝谏齐王的?劝谏的效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⑴   私:偏爱      ⑵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⑶委:托付     ⑷则已:罢了

2、( D )

3、⑴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进言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⑵诸侯十分惊恐,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4两人都是采用的设喻方式,委婉劝谏齐王的,劝谏的结果都是使齐王乐于接受,从而励精图治,使齐国国力强盛,诸侯臣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