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3-15 题。

郢 人有 遗 燕 相国 书 者 ,夜 书, 火不 明 ,因 谓持 烛 者曰 : “举 烛。 ”云 而过 书 “ 举 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13.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画线的句子。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 学说。③劝说,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答:

14.对郢人“过书”“举烛'”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晚灯光昏暗 B.一边说一边写 C.曲解了原意 D.有意讨好燕王

15.“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答:

13【答案】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14【答案】B

15【答】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判

【2016·甘肃省兰州卷】

(二)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 10-12 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天子以令诸侯 ( ) (2)尽南海( )(3)诚如,则霸业可成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12.诸葛亮认为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

10【答案】(1)挟:挟持,控制。(2)利:物资。(3)是:这样。

11【答案】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12【答案】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他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 自然条件优越,刘璋昏庸懦弱,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诸葛亮建议刘备用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服衣冠,窥镜 而往,暮而归

B. 客美我者 环而攻而不胜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 及鲁肃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 愿为鞍马

10.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9A

10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认为自己长得不如徐公好看。

11【答案】D

【2016·四川省雅安卷】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十年春,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肉食者之 陛下亦宜自

B.肉食者鄙,未能谋 不蔓不枝, 香益清

C.:“何以战?”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D.一鼓气 若有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3.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入见 问今是何世, 不知有汉

B.可一战 域民不封疆之界

C.战长勺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我也。

D.登轼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译文: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选段, 完成25-26 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少有大志, 每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 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食不给,粥而读。既仕, 每慷慨论天下事, 奋不顾身。乃至谗受贬, 由参知政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 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

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25.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译文:

26.(1)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2)有什么依据? 请结合原文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

答:

22. A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

23. B ( 介词, 凭借) 解析: A. 于是、就/ 竟然; C. 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

24.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5. 遭受( 受到) 谗言诽谤而被( 皇帝) 贬官, 由参知政事降职( 远调) 作邓州太守。

26. ( 1) 胸有大志, 或关心( 热爱) 国家 ( 2) ①年轻时,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每以天下为己任))②做官后, 常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天下事, 不顾自身利益。③常自我鼓励, 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2016·山东省济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徐公来,视之 孰: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甚矣 蔽:缺点

C.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 数月之后,时时而进 间:间或,偶然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

B.相与步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

D.万钟我何加焉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1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

10. B

11. D

12. (1)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2)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13.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2016·山东省烟台卷】

(一)文言文阅读

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兵十馀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今有人于此,无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烦号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注】①赵惠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②事:致力。③偃:停止、消除。④蔺、离石:地名,赵国土地。⑤布总:用麻布束发。⑥慢易:傲慢无礼。⑦阿党:结党营私。⑧号:号令,法令。

9.下列各选项,与“寡人事偃兵十馀年矣,而不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D.归形诸梦

10.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偃乎 革非不坚利也

B.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 叶徒相似,其味不同

C.齐地而王加膳 河曲智叟以应

D.黄帝犹若困 不能察,必以情

11.翻译句子。

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

译文:

12.用自己的话说说“偃兵不成”的原因。

答:

9.  A

10. D

11.消除战争(的想法),是兼爱天下人的思想

12.没有真正做到兼爱天下。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苏秦刺 ( )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禀性定 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成其道 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焰发 有地臆然

D.博学成而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译文: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答:

答案:(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2)A.(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伏伽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译文:

17.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用原文语句回答)

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

王曰:“善。”下令…… 大悦,诏……

答:

14.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 D

16. ⑴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⑵周、隋两朝的晚期 (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__(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

17. 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18. “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 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 ②时时而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1.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齐王纳谏令下达之后的叙述,有夸大事实之处,请找出两处。(用原文回答)。

(1) ;(2)

19.①偏爱     ②间或、偶然

20.①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1.要点:①门庭若市;②无可进者;③皆朝于齐。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5~18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j i ān)焉B.牺牲玉(bó)

C.下视其(zhé)D.望其旗(mǐ )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小大之 (2)遂齐师

(3)公问其 (4)夫大国,难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8.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案】

15. A

16.(1)案件  (2)追赶(追击)  (3)原因(缘故)  (4)推测(估计)

17.(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8.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