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C.绣谢曰 长跪而谢之
D.公问其故 故不为苟得也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绣以精兵追诩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16.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
【答案】12.B
13.D
14.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
15.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楚,也一定按照实情来处理。⑵(我)不听您的话,以至于到了这般地步。如今已经战败,为什么还要追击呢?
16.甲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
【江苏省苏州市】阅读《晏子使楚》中的一段文字,完成8-9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皆以美于徐公
B.水土异也 渔人甚异之
C.橘生淮南则为橘 君将哀而生之乎
D.齐人固善盗乎 固以怪之矣
9.选文划线句中的“圣人”指“才德极高的人”,晏子的“德”指什么?“才”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答案】8. D
9.德:维护(捍卫)国家尊严。才:他反驳时“避席”以对,提示庄严的态度。引用“橘化为帜”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湖南省株洲市】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 ②时时而间进( )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1.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齐王纳谏令下达之后的叙述,有夸大事实之处,请找出两处。(用原文回答)。
【答案】(一)19.①偏爱 ②间或、偶然
20.①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1.要点:①门庭若市;②无可进者;③皆朝于齐。
【甲】二世元年七月……吴广以为然。
【乙】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①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②,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注释】 ①谒:掌管进见的近侍。②戏:古地名。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________
(2)为天下唱 ________
(3)遣诸将徇地 ________
(4)授兵以击之 ________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 以反者闻二世
B.宜多应者 后使者至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世乃大赦天下
D.百姓多闻其贤 皆杀其守尉令丞反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2)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
18.【甲】文中陈胜对响应起义的人预测为“宜多应者”,【乙】文中能够验证这一预言正确
的句子是哪一句?
19.【乙】文中秦二世时而“怒”,时而“悦”,时而“大惊”,这些神态变化表现了他怎
样的性格特点?
15.(1)编次 (2)同“倡”,倡导 (3)攻占(土地) (4)兵器
16.B(解析:B项两个“者”都是代词,翻译为“……的人”。A项“以”:介词,因为;
介词,把。C项“乃”:副词,表判断;副词,于是,就。D项“其”:人称代词,他;
指示代词,那里。)
17.(1)(朝廷)征发贫苦人民九百人去驻守渔阳,停驻在大泽乡。 (2)(史者)回答说:
“那不过是一群盗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现在全部抓获了,不值得担心。”
18.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
秦,不可胜数也。
19.面临强敌惊慌失措、昏庸无能。
景公闻命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②狐白之裘③,坐堂侧陛④。晏子入见,立有间⑤。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霁(jì):雨后或雪后初晴。②被:同“披”。③裘:皮衣。④陛:宫殿的台阶。⑤有间:一会儿。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婴闻古之贤君( )
(2)逸而知人之劳( )
16.翻译下列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7.文中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8.晏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19.《捕蛇者说》和本文的统治者有何不同?
15.(1)听说 (2)安逸
16.便命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17.公被狐白之裘
18.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
19.前者中的统治者不体恤民情,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生死。后者中的统治者虽不懂百姓的疾苦,但能够听从大臣的建议,关心百姓。
文言文阅读
楚子伐陆浑(地名)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①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③。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④,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⑤。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③休:荫庇,保佑。④休明:美善光明。⑤止:限度,极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 ②虽大,轻也( )
③故民入川泽、山林 ( ) ④卜世三十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 遂 至 于 雒 观 兵 于 周 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了 _______________,就以享有天下“_______________ ”的妙论摧毁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
1.⑴①慰劳 ②即使 ③所以,因此 ④占卜
2.C
3.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 / 遂 至 于 雒 / 观 兵 于 周 疆
4.⑴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别人是不能过问的。
⑵略。
5.楚王吞并天下的野心(意对即可) 、“在德不在鼎”
(甲)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华佗传(节选)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⑴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⑵,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⑶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⑷,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⑸,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⑹,缝腹膏摩⑺,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⑻尔。动摇则谷气⑼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⑽之事,熊颈鸱顾⑾,引挽腰体⑿,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
⑴养性:养生。 ⑵心解分剂:心解,熟悉、明白。分,分量。剂,药剂,指各种药物配合的比例。
⑶舍去:离开。 ⑷当引某许:引,延伸。许,处所。 ⑸刳割:“刳(kū)”,剖开,开刀。
⑹断肠湔洗:割除肠子患病部位,清洗伤口及感染部位。“湔(jiān)”,洗。
⑺缝腹膏摩:缝合刀口用药膏敷上。 ⑻使极:使其劳累过度而觉得疲劳。
⑼谷气:精气,养分。 ⑽导引:这里指气功。 ⑾熊颈鸱顾:摹仿熊悬挂(颈:通“经”,悬挂)树枝和鹞鹰转头顾盼。
⑿引挽腰体:伸展腰部躯体,使各个关节活动。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 (2)若至,语人。 语:
(3)人以为年且百岁 且: (4)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2. 下列语句中的“以”与“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固以怪之矣 C.不以木为之 D.必以分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翻译:
(2)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翻译:
4.我国传统中医学的主要诊疗手段是望、闻、问、切,根据你对(甲)文的理解,你认为扁鹊对蔡桓公疾病的诊断主要靠的是哪一种诊疗手段?结合你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请你分别谈一谈扁鹊和华佗对我国传统医学的主要贡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2. (1)跑 (2)告诉
3.
(1)(病)在皮肤,(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2)因此古时的仙人常做“气功”之类的锻炼,摹仿熊悬挂树枝和鹞鹰转头顾盼,伸展腰部躯体,使各个关节活动,用来求得不易衰老。
4
第一问:望
第二问:扁鹊:创立了“望”诊这种诊疗手段;华佗:发明麻醉药麻沸散,创立外
科手术。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注释】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弯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吴王欲伐荆( ) ②黄雀在其傍也(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一句。
3. 阅读文段,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1.①想要 ②通“旁”,旁边。
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3.①做什么事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想法,考虑全面。②我们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③我们为人处事时要近忧远虑,居安思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此庸夫之怒也( )
(2)仓鹰击于殿上( )
(3)寡人谕矣( )
(4)徒以有先生也( )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4.“与臣而将四矣”中“臣”指谁?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1.(1) (平庸无能的人)
(2) (通“苍”,青色)
(3) (明白,懂得)
(4) (只,仅仅)
2.如果有才能、有见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3. B
4.指唐雎。他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表现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以及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太守自谓也
B.自谓无以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C.皆非良材/良多趣味
D.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寻向所志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3.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 什么?请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1. D
2.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3.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