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谏齐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②,公被孤白③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音yù。②雾(jì):雪止天晴。③狐白:狐腋下的白毛。④闻命:听从教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婴闻古之贤君( ) ②逸而知人之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1. ①听说 ②安逸、舒适
2.于是景公下令拨出皮衣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百姓
3.关心百姓,善于言辞,能够了解老百姓的要求,并巧妙地借古之贤君来说服国君。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②焉。【注释】①晒(shěn)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论: (2)或: (3)为:
(4)故: (5)轻: (6)安:
2、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上”的看法和理由又是什么?
。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
1、(1)议论(2)有人(3)做(4)所以(5)减轻(6)何必(哪里)
2、(1)重法以禁之。 看法;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理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3、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和谐社会。
4、(1)“人不独亲其亲……女有归。” (2)“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缚者曷为者也 ( ) (2)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 )
(3)喟然 ( ) (4)论而共秩焉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也,坐盗/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5.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同“何”,什么(2)擅长,善于(3)……的样子(4)语气词
2.(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
3.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
4.(1)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2)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关键点:“乐”、哀”、判断句
5. 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
【甲】……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 ,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注释】逮:到。鳏寡(guān guǎ):老而无偶的男女。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叶徒相似( ) (2)齐之习辞者也( )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4)缚者曷为这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
(2)所以然者何?水上异也。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3、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限2处。
其 实 味 不 同。
4、甲文中第二个“水土”可以解释为:
5、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只 熟悉 莫非 同“何”,什么
2.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
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我听说这样一句话,喜欢贤明的人,怜悯不幸的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3. 其/实 味/不 同
4.民风民俗
5. 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酒酣( )请指示王( ) 缚一人诣王( ) 左右皆呼万岁( )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4. [甲]、[乙]两文中晏婴和蔺相如都有精神品质?
5. 同学们学习了《晏子使楚》都知道说话需要技巧,那么在平时与长辈的交流中应注意些什么呢?(可列出几小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酒酣(喝酒正高兴)请指示王(给…看 ) 缚一人诣王( 到) 左右皆呼万岁(部下 )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了。
(4)商议不想把璧给秦国,可臣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都互不欺瞒,何况是大国呢?
4. [甲]、[乙]两文中晏婴和蔺相如都有精神品质?
机智,勇敢,爱国(把握住中心词,且语句通顺)
5. 言之有理,且语句通顺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________,把“淮北”比为__________;把“橘”比为________,把“枳”比为________。
2.“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3.晏子叙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4.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5.晏子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你认为他靠的是什么?
1齐 楚 不盗之民 盗贼
2让楚王看见并借此羞辱晏子。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固善盗乎)”的羞辱。 4.楚王狂妄愚蠢;晏子机智灵活。楚王兴师动众,却显得心劳舌拙,不堪一击;晏子单枪匹马,却如有千钧之力,所向无敌。(意近即可)
5靠的是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湖北省襄阳市】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②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③,惟德繄④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⑤,将在德矣。若晋取虞⑥,而明德以荐馨香⑦,神其吐⑧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⑨,曰:“虞不腊⑩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 ②据:保佑。 ③易物:改变祭品。 ④繄(yì):句中语气词。 ⑤冯依:依据。冯(pínɡ)同“凭”。 ⑥若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ó”,即虢国。 ⑦而明德以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 ⑧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 ⑩腊:岁终祭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乡人曰 其: ②惟德是依 惟: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B.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遂袭虞,灭之
D.可以一战 宫之奇以其族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
16.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案】12.①他的 ②只
13.D(凭借/带领)
1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
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16.“德”(或:“明德”“仁德”“重德”“重视仁德”等),是从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足依”看出来的
【湖北省黄石市】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 (了解)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D.遂七年不返 (才)
1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⑵何异断斯织乎?
【答案】9.D(遂:终于、于是);
10.B;
11.A(孙权主要是要求吕蒙,多读书,涉猎广泛)
12.⑴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⑵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古文阅读】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n):丰收。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时时而间进 ⑵故夙夜孜
12.翻译下列语句。
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⑵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1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案】11.⑴间进:偶然进谏.⑵夙夜:早晚,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
12.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⑵帝王能做到淸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13.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乙: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Ⅱ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jiān)焉B.牺牲玉帛(bó)
C.下视其辙(zhé)D.望其旗靡(mǐ)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小大之狱 ⑵遂逐齐师
⑶公问其故 ⑷夫大国,难测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14.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11. A
12.)⑴案件 ⑵追赶(追击) ⑶原因(缘故) ⑷推测(估计)
13.
答案示例:
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给分点:肉食者鄙)
⑵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给分点:竭 盈)
14.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