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何 ( ) ②齐人善盗乎( )

③叶相似( ) ④其实味不同(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根据提示,补全文章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楚王当众羞辱——_____________——楚王自取其辱

5.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激怒楚王,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结合文章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两处停顿都正确才得分)

2.略

3.略

4.楚王群臣密谋——楚王当众羞辱——晏子机智反驳—楚王自取其辱

5.(1)说话委婉,留有余地。 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使语气变得委婉。(2)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反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先举出一个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就顺理成章地推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阅读下面的选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②但当涉猎 ( )

③及鲁肃寻阳 ( ) ④肃拜蒙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以为大有所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D.、对镜花黄

3、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研究儒家经典 ②粗略地阅读 ③到 ④于是,就

2、B

3、略

4、略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一般情。”对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乱,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小惠未( ) 牺牲( ) 一作气 ( ) 既( )可以一战 ( )

2.翻译句子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一般情

(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表明全文线索(文眼)的词语是 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两例)

4 选文中哪一句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思想相吻合?请把他摘录在下面的横线上。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作为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5.课文用简练的笔法勾勒了鲁庄公的形象,不少教材说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轻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有理有据,字数不超过50字)

1.①同“遍”遍及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③击鼓  ④战车前的横木。

2. 略

3.远谋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参考答案:鲁庄公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国君。大兵压境,没有屈膝投降,而是奋起抵抗;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听取曹刿意见,提出取信于民的方案;战时,不固执己见,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战后,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作为一国之君,不一定是方方面面的专家,但应是不拘一格广纳人才,集思广益的开明君主,鲁庄公正是这样的国君。

阅微草堂笔记(节选)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渠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有土寇( ) ②独步庭阶( )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刘羽冲)自练乡兵与之角B.、(州官)使试于一村

C.、(刘羽冲)顺渠灌入,人几为鱼D.、由是(刘羽冲)抑郁不自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4、你认为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适逢    常常

2、C

3、(他)摇着头自言自语道:“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像这样每天说千百遍,而且只是这六个字。

4、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而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2016,龙东)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丰收。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时时而间进( )

(2)故夙夜孜孜( )

3.翻译下列语句。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4.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1.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2.(1) (偶然进谏)

(2) (早晚,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

3.

(1)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2)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4.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于是入朝威王( )

(2)臣知不如徐公美( )

(3)臣之妻臣( )

(4)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

(5)时时而进( )

2.翻译下列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1.(1) (拜见)

(2) (确实)

(3) (偏爱)

(4) (指责)

(5) (间或、偶然)

2.(1)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错,使我听到的人,受下等奖赏。

(2)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3.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

4.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示例二:把进谏的进程分为“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写出了齐王纳谏的不同情况及效果,表现了齐王的从谏如流。(如答“三问”“三思”“三赏”等,言之成理皆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焉( )

(2)小惠未(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5.曹刿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战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1. C

2.

(1) (参与)

(2) (同“遍”,遍及、普遍)

3.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4.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示例: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④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后才下令追击。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写出任意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邯郸:赵国都城。②申:同“伸”,舒展。③大行:大路。④举:举动。

1.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季梁之( ) ②中道而( )

③今王动成霸王( ) ④王国之大( )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 “之”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欲

A.昂首观(《幼时记趣》)B.至市(《郑人买履》)

C.是吾剑所从坠(《刻舟求剑》)D.故时有物外趣(《幼时记趣》)

2.请用“∕”标出下列两句的朗读停顿(各停一处)。

(1)魏 王 欲 攻 邯 郸

(2)见 藐 小 微 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译文: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译文:

4.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1. (1)①听到 ②反,同“返”,返回 ③想要 ④依仗

(2)B (例句和B选项:动词,“到……去”。A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C结构组词,不译。D结构助词“的”。)

2.(1)魏 王∕ 欲 攻 邯 郸

(2)见∕ 藐 小 微 物

3.(1)马虽然很好,这条可不是到楚国的路啊。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南辕北辙,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正确的努力方向,使实际行动的主观愿望一致,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阅读《高缭遭逐》 一文

高缭①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也。四维之④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⑥,足以逐之也。”

【注】①高缭:晏子属臣。②事夫子:侍奉晏子。③仄陋:仄,狭小;陋,鄙浅,④四维:维,维系。是系在鱼网四角或车盖四方的大绳。鱼网和车盖有了四根大绳撑张,稳固而安全。晏子所称“四维之然后能直”,是指四边都稳固了,才能正直。境内都安全了,才能立国。⑤弼:纠正。⑥过:过失,错误。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高缭于晏子( ) ②左右谏曰( )

③其可乎( ) ④未弼吾过(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高缭之事夫子三年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C.吾欲辱之(《晏子使楚》)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今 此 子 事 吾 三 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曾无以爵位,而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为官、做官       ②手下人 、近侍、近旁的人    

     ③道义      ④曾经                  (2)  D   

2 . 今/此子/事吾三年

3.(1)(你)还 (或: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贵族的称号,还要辞退他。

(2)圣人不是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晏子是个赏罚分明、任免有方的人。因为高缭工作三年来不能指出晏子存在的过失,辅佐晏子,所以晏子辞退了高缭。

阅读古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①。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注释】①陛:宫殿的台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公狐白之裘 ( ) (3)而知人之劳 ( )

(2)晏子曰 ( ) (4)出裘粟与饥寒者 ( )

2.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两处)

婴 闻 古 之 贤 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1.(1)通“披”,穿着(2)安逸(3)回答(4)发放

2. 婴/闻/古之贤君

3.(1))(景公)于是就命令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饥饿受寒的老百姓。

(2 )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并不相同

4. 示例:要学会换位思考;能知错就改;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关爱他人(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