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楚 刘向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 战国策》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不远千里而寡人( ) 愿其说( )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1、到……跟前    听 

2.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4.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大之狱(     )  忠之属也(     )  可以一战(     )

2.辨析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何以战(      )     必以分人(      )   

公与之乘(      )    公将鼓之(      )

3.选出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衣食所安:指安身养命的东西 弗敢专也:独自享受

B.、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信任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C.、肉食者谋之:谋划 又何间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D.、下视其辙: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可矣:但是

4.翻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 ,这一评价说明曹刿认为作战及取胜的先决条件是:

6.你从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心理:                                        

神态:                                         7.本文段节选自课文 ,而《左传》则相传是 时期鲁国史官 所作。

文言文阅读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谴之。

1、解释加点字:

善射______ 以此自矜______ 睨之______ 释担而立______

2、从神态上描写卖油翁看待陈尧咨射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对陈射技__________的态度;

3、翻译句子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一个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长处?

1、擅长       自夸    斜眼看    放下   

2、睨之,但微颔之,轻视

3、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不也是很精湛的吗?

4、略

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楚人之_______________ (2) 陈胜、吴广喜,鬼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用原文句子填空。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文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胜用以“威众”的两件事: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6.文中“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天下苦秦久矣”等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爱戴(2)考虑、思索

2.(1)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第二天,士卒们到处议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3.(1)天下苦秦久矣。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4.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5.①置书鱼腹  ②篝火狐鸣

6.反映了当时兵役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社会现实。

7.有卓越的领导才干和超人的才略胆识。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何 ( ) ②齐人善盗乎( )

③叶相似( ) ④其实味不同(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根据提示,补全文章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楚王当众羞辱——_____________——楚王自取其辱

5.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激怒楚王,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结合文章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两处停顿都正确才得分)

2.略

3.略

4.楚王群臣密谋——楚王当众羞辱——晏子机智反驳—楚王自取其辱

5.(1)说话委婉,留有余地。 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使语气变得委婉。(2)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反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先举出一个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就顺理成章地推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阅读下面的选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②但当涉猎 ( )

③及鲁肃寻阳 ( ) ④肃拜蒙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以为大有所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D.、对镜花黄

3、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研究儒家经典 ②粗略地阅读 ③到 ④于是,就

2、B

3、略

4、略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一般情。”对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乱,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小惠未( ) 牺牲( ) 一作气 ( ) 既( )可以一战 ( )

2.翻译句子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一般情

(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表明全文线索(文眼)的词语是 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两例)

4 选文中哪一句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思想相吻合?请把他摘录在下面的横线上。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作为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5.课文用简练的笔法勾勒了鲁庄公的形象,不少教材说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轻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有理有据,字数不超过50字)

1.①同“遍”遍及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③击鼓  ④战车前的横木。

2. 略

3.远谋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参考答案:鲁庄公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国君。大兵压境,没有屈膝投降,而是奋起抵抗;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听取曹刿意见,提出取信于民的方案;战时,不固执己见,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战后,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作为一国之君,不一定是方方面面的专家,但应是不拘一格广纳人才,集思广益的开明君主,鲁庄公正是这样的国君。

阅微草堂笔记(节选)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渠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有土寇( ) ②独步庭阶( )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刘羽冲)自练乡兵与之角B.、(州官)使试于一村

C.、(刘羽冲)顺渠灌入,人几为鱼D.、由是(刘羽冲)抑郁不自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4、你认为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适逢    常常

2、C

3、(他)摇着头自言自语道:“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像这样每天说千百遍,而且只是这六个字。

4、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而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2016,龙东)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丰收。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时时而间进( )

(2)故夙夜孜孜( )

3.翻译下列语句。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4.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1.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2.(1) (偶然进谏)

(2) (早晚,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

3.

(1)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2)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4.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于是入朝威王( )

(2)臣知不如徐公美( )

(3)臣之妻臣( )

(4)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

(5)时时而进( )

2.翻译下列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1.(1) (拜见)

(2) (确实)

(3) (偏爱)

(4) (指责)

(5) (间或、偶然)

2.(1)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错,使我听到的人,受下等奖赏。

(2)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3.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

4.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示例二:把进谏的进程分为“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写出了齐王纳谏的不同情况及效果,表现了齐王的从谏如流。(如答“三问”“三思”“三赏”等,言之成理皆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