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加点词。

之为众人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

鲁肃过寻阳 ④但当涉猎,往事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内容

4、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1、①最终  ②达到      ③等到      ④了解

2、①他接受上天给的天赋,胜过有才能的人很多

②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

4、本体属于主观题,可以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例如:读书要心静,学习要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否则就难以有所作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①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②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③。公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坐:因为。②景公:齐国国君。 ③霁:天放晴。  ④陛:皇宫的台阶。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缚者/何为者也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C.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D.婴/闻古之贤君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缚( ) (2)被 ( )

3.翻译句子

(1)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2)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4.概括说说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1. B

2. (1)缚( 绑  )             (2)被 ( 同“披”,穿 )

3.(1)楚王瞟着(或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或天性、天生)就擅长偷窃吗?”

(2)奇怪呀!下了三天的雪,天气却(或竟然)不冷。

4.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丧 ②明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1.B

2.①丧失    ②明智

3.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4.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5.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

齐宣王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1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2具:备办。 3香居:齐国大夫。4.释:放弃,放下。5为无主 :没有君主 6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记载文字。

1.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两处)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 齐宣王大室

(2) 遽召尚书曰:“之 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的主要性格特点。

1. 寡 人 不 肖︱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1)建造 ,盖 (2)写,书写,记录 

3.(1)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2)群臣莫敢谏者    

4.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刘义隆将王玄谟寇滑台,诏慧龙楚兵将军,与安颉等同讨之。相持五十余日,诸将以贼盛莫敢先,慧龙设奇兵大破之。世祖赐以剑马钱帛,受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荥阳太守,仍领长史。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

其后,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淮颍,大相侵掠,慧龙力战,屡其锋。彦之与友人萧斌书曰:“鲁轨顽钝,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讶之。”刘义隆反间,云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边,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世祖闻曰:“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耳。”乃赐慧龙玺书曰:“义隆畏将军如虎,欲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刘义隆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二百户男、绢一千匹。玄伯伪为反间来,求屏人有所论。慧龙疑之,使人探其怀,有尺刀。玄伯叩头请死。慧龙曰:“各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左右皆言义隆贼心未已,不杀玄伯,无以制将来。慧龙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又何忧乎刺客。”遂舍之。时人服其宽恕。

【注】①楚兵将军:官名,掌军事。②齐人忌乐毅: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大将,带兵攻齐不下,被齐人用反间计,终败奔赵国。③干卤:又作干橹。小盾为干,大盾为卤,泛指武器。

1.对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诏慧龙楚兵将军 假:古代官吏代理职务

B.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淮颍 顿:驻扎

C.慧龙力战,屡其锋 摧:挫败

D.刘义隆反间 纵:放纵

2.对下列“因”和“相”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 ②义隆畏将军如虎,欲中害

拔刀斫前奏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也不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相同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王慧龙领兵与刘义隆对抗,屡立战功,名声大震。

B.王慧龙作为一介儒生,他的勇气却足以让敌人丧胆。

C.世祖与王慧龙君臣相得,互相信赖,因此敌人用反间计,派刺客,想除掉他,都没有

成功。

D.王慧龙以德报怨,放了刺客一条生路,他的宽容,得到当时人们的佩服。

1.D

2.B

3.C

阅读下面的语段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彼竭我盈,故之 克:

(2)然后襄公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长勺。

A.骈死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1.(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2. C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5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选自《东坡志林》)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长 子 扶 苏 好 直 谏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已失期( ) (2)扶苏以谏故( )

(3)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 ) (4)未而上崩(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 :

(2)卒以亡秦。

译文 :

4.从甲乙两文中找出能表现扶苏性格特征的两句话。

甲文:

乙文:

5.结合甲乙两文,分析秦亡的原因。

1.长子扶苏∕好∕直谏   

2.(1 )估计  (2)屡次 (3)派   (4)同“返”,返回

3.(1)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2)最后因此秦朝灭亡。

4.甲文:扶苏以数谏故。乙文:长子扶苏好直谏。

5.天下老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太久;胡亥不当立为皇帝,违背了民心;奸臣当道,昏君把政,民不聊生。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②拔:攻下。 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④遽:迅速。 ⑤备:准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又何焉 (2)小惠未

(3)国藩此数语 (4)渐就衰竭之

2.下列句子中与“何战”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独跛之故B.咨臣当世之事

C.而安陵五十里之地存者 D.待内之自毙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 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1.(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

(3)对  (4)缘故,原因

2. C

3. 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

4.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

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

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

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本文记述的“长勺之战”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战例。

2.下列各组加点词解释相同.. 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B.战于.长勺 生于.忧患

C.登轼而望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最接近... 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 B.肉食者鄙.

C.下视.其辙 D.牺牲..玉帛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

1、《左转》 

2、B

3、C 

4(1)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处理。

苏秦之楚 刘向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 战国策》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不远千里而寡人( ) 愿其说( )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1、到……跟前    听 

2.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4.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