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夫没者岂然哉( ) (2)见舟而之 ( )

2.翻译下面句子。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随便,随意  (2) 畏惧,害怕

2.(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即可)(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生不识水”或“不学而务求其道”都正确。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表述完整、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日:“适才误耳,夸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这部书的作者是________

2.曹操对吕伯奢一家斩尽杀绝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他一生的处世哲学。选段中集中体观了他这种处世哲学的语句是什么?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评价曹操斩杀故人吕伯奢的做法,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能围绕选文内容答出曹操狠毒、不义、奸诈中的任意两方面即可得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溪行( ) (2)阡陌交通( )

(2)便扶路( ) (4)欣然往( )

2.文中“乃大惊”显示出挑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文中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什么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里的人现在想离开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顺着(沿着)(2)田间小路(3)原来(旧)(4)计划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人神往。

5.逃避战乱;不愿意;桃花源环境优美,这里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自由和谐,人人平等的社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吾晋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瞉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风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忧③,殊不畏人,间里间④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⑤之诚,信于异类也。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瞉(kòu):出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顺从。④间里间:这里指乡里人。⑤忮(zhǐ):嫉妒、歧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众鸟其上( ) (2)武阳君杀生( )

2.请你用文中的话回答鸟雀都到我家的院子里筑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筑巢(做窝)(2)厌恶(痛恨)

2.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3.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 ) (2)陶后有闻( )

(3)香远清( ) (4)濯清涟而不( )

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相对要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牡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多(2)少(3)更加(4)笑丽而不庄重

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相近即可)

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为五十斗米折腰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     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5、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走到 ②缪:错误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2、事例: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便还家 ②来此绝境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太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桃源人安定快乐的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

1.要,通 “邀”,邀请。 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类   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村中人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要说魏晋两朝了。

3.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1)桃花源环境优美;社会和平安定,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2)①表现了作者对__现实的不满;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作者认为这一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①道:道理。②田:同“畋”,打猎。③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④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⑤鹄(hú):天鹅。⑥旃(zhān):赤色曲柄的旗。⑦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陈康肃公射( ) (2)尔敢轻吾射( )

(3) 常羊学射屠龙子朱( ) (4)王弓欲射(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 当涉猎,见往事耳

B. 尝射家圃 楚王田云梦

C. 我酌油知之 徐杓酌油沥之

D. 乃取一葫芦于地 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若欲闻射道乎?

4【甲】文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详写这一情节的原因是

5. 【乙】文中“养叔”的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 ①擅长②怎么③向④拉 

2.  C

3. ①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②  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  

4语言  动作  文章的主旨是熟能生巧,而详细地描写酌油可以更好地表现卖油翁精湛的技艺,从而为主旨的提出作铺垫。

5. ⑴就一个人来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才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⑵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是学习和工作的大敌。⑶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都做不成。

项籍弃书捐剑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②。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不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③知其意,又不肯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 ②项梁:项羽的叔父。怒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对他很生气)。③略:大概。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刘 邦 智 取 项 籍 以 力 斗 然 终 为 刘 所 败 乃 智 穷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学书不成,( ) (2)剑,一人( )

(3)不学( ) (4)又不肯学( )

3.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4.项羽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什么?

1. 刘 邦 智 取/ 项 籍 以 力 斗/ 然 终 为 刘 所 败/乃 智 穷 也。

2.(1)离开;放弃   (2)抵挡    (3)值得    (4)全,完毕

3. 学习文化知识没学成,放弃;学剑,又没学成。

4 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 ②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

③上怒,诘其故( ) ④上既惧又说( )

2.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太祖亟见之 B.读之竟日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赐金帛慰劳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宋太祖是个怎样的人。

1.(1)曾经   (2)慢慢地    (3)缘故     (4)同“悦”

2.C

3. 我不能控告陛下,但是自当会有史官写下这件事。

4. 宋太祖是个知错能改的人。他一开始__霸道,让忠耿的谏官付出了两颗牙齿的惨痛代价;然而他终能分辨忠奸而及时止怒,一旦明白过来就反躬自省、以赏代罚,具有有过能改的胸怀与气度,仍不失为“明君”风范,让人敬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