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戍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 ) (2)迨能倍诵乃止( )
2.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文中“独下帷绝编”的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的,请写出来。(至少两个)
1.⑴担心⑵等到
2.C
3.韦编三绝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论语》选自《 》,是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___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不亦说乎(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不患人之不已知( )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的是什么人?表现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朝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则语录是为了告诫弟子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论语译注 孔子 弟子 儒家
2.①通“悦”,愉快②通“惘”,迷惑③通“汝”,你④担心
3.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4.意在告诫弟子要襟怀广阔,气度恢宏,养成高洁的、有教养的君子之风。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6.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7.示例: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颜回好学
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②死。孔子哭之恸③,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④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⑤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⑥,未闻好学者也。”
【注】①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②蚤:通“早”。③恸(tòng):悲痛之至。④鲁哀公:鲁国国君。⑤贰:重复、一再的意思。⑥亡:通“无”,没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门人益亲 ( )
(2)弟子孰为好学 ( )
(3)不迁怒 ( )
(4)不贰过 ( )
2.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篇短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更加⑵谁⑶转移⑷过错
2.不迁怒、不贰过
3.颜回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4.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会像颜回一样是个贤人了。
比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不可久居 不可名状
斗折蛇行 悉皆怪石
2.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乃记之而去 B.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C.潭西南而望 而置州以来D.为之怅然 佁然不动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回答问题。
(1)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
(2)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停留 说出 像北斗七星 都
2.D
3.(1)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2)岸边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4.(1)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2)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阅读《晏子解景公得金壶书》,按要求答题。
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②。”公曰:“善哉,如若言! 食鱼无反,则恶其臊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④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⑤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⑥;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①纪:春秋时国名,为齐所灭。②驽马:劣马。③臊(sāo):腥臭。④取道不远:跑路不远。⑤不肖:不贤。⑥闾:里巷的门
1.(1)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乃发视之 ( ) ②则恶其臊也( )
③毋尽民力乎( ) ④何以亡也 (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何以亡也”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
A.何不试之以足B.卷石底以出
C.全石以为底D.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品文给人以哪些启示?试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发:打开 ②恶:讨厌 ③尽:使……用尽④亡:灭亡(2)D
2.(1)纪国有这样的警语,都装入金壶中,不__还等什么呢?
(2)只是缺少象我们两个这样不计名利而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3.(1)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对同一句话,景公和晏子有着不同的看法。
(2)要注重践行。纪国懂得的道理很正确,但没有注重实践,还是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
(1)会天大雨 会: (2)以数谏故 数:
(3)楚人怜之 怜: (4)所罾鱼腹中 罾:
2.翻译下列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
4.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5.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1.解释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
(1)适逢,恰巧遇到 (2)屡次 (3)爱戴 (4)用网捕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吗?
(2)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3.(1)“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苟富贵,无相忘。”
4.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5.(1)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士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2)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课内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 》或《 》,儒家经典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小信未孚( ) (2)小大之狱( )
3.乡人劝阻曹刿请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能否删去此情节,为什么?
4.文中的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他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一直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但是他也有不“鄙”的一面。请说说他的不“鄙”体现哪些方面
1.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这两个答案不分先后顺序)
2.(1)为人所信服;(2)案件。
3.第一问:反映了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人心的社会现实。第二问:不能删。删去后不能将乡人与曹刿形成对比,无法表现曹刿的爱国精神。同时也不能自然引出曹刿请见的原因。
4.提示:围绕“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回答即可(只要学生答出广开言路;取信于民;不耻下问这三点即可得满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夫没者岂苟然哉( ) (2)见舟而畏之 ( )
2.翻译下面句子。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随便,随意 (2) 畏惧,害怕
2.(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即可)(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生不识水”或“不学而务求其道”都正确。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表述完整、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日:“适才误耳,夸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这部书的作者是________
2.曹操对吕伯奢一家斩尽杀绝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他一生的处世哲学。选段中集中体观了他这种处世哲学的语句是什么?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评价曹操斩杀故人吕伯奢的做法,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能围绕选文内容答出曹操狠毒、不义、奸诈中的任意两方面即可得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 (2)阡陌交通( )
(2)便扶向路( ) (4)欣然规往( )
2.文中“乃大惊”显示出挑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文中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什么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里的人现在想离开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顺着(沿着)(2)田间小路(3)原来(旧)(4)计划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人神往。
5.逃避战乱;不愿意;桃花源环境优美,这里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自由和谐,人人平等的社会。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