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清从。”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弗敢专也( ) (4)乃去之 (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
1.(1)参与 (2)见识浅陋(3)独自占有(4)离开,离去。
2.B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2)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作战,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4.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蠛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2)晴初霜旦 ( )
(3)略无阙处 ( ) (4)属引凄异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4.如果你要作一次三峡之旅,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结合郦道元的描写谈谈你的理由。
1.(1)飞奔的马 (2)早晨(3)通缺 缺少(4)延长
2.(1)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前一句从时间和距离的角度,并用夸张手法,极力突出水流之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水流急湍、波浪汹涌的特征,形象生动,给读者以亲见之感。
4.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予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__ ②庶竭驽钝,攘除好凶____________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____________ ④今贼适疲于西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欲报之于陛下也
B.以奉先帝之遗愿 辍耕之垄上
C.而议者谓为非计 水落而石出者
D.放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是人多以弓假余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面食
4.在《中园最虚伪的男人:梅朝荣品诸筠亮》一书中,诸葛亮被描述成了一个很有心计和野心的“中国最虚伪的男人”。不仅“辅佐刘备”成了一场阴谋,而且被当作礼贤下士典范的“三顾茅庐”,也不过是民间传言和历史演义小说的创造。
对此,你一定有话要说。在你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1.①寄:托付②攘除:铲除③宜:应该④适:正好,正逢
2.D
3.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不能译错)
4.示例:为兴复汉室,成就刘备霸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忠臣。因为他在刘备去世之后,又对后主刘禅一片忠心,根本没有按刘备白帝托孤的遗愿取而代之称王,而是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蜀国,浇“辅佐刘备”是一场阴谋纯属无稽之谈。
阅读《夸父逐日》回答问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 (2)孔子不能决 决:
(3)犬坐于前 犬: (4)一狼洞其中 洞:
(5)西蜀之去南海 去: (6)吾欲之南海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1)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2)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译文:
3.这则神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仔细想一下,“夸父追日”的比喻义是什么?
4.这则神话反映了古代人怎样的愿望和意志?
1.(1)竞跑,赛跑 (2)判断 (3)像狗似的 (4)打洞 (5)距离 (6)往,到
2.(1)他遗弃的手杖,化为桃林。(2)谁说你见多识广呢?(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
3.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反映了古代人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本文作者 ,字 。明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②俟其欣悦( )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 ④生以乡人子谒余( )
3.作者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4.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本文是宋濂写给马生的一篇赠序,但宋濂只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写此序的目的又是什么?
6.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心得。
1.宋濂,景濂
2.借等到“被”通“披”穿拜见
3.读书,从师,求学。讲究诚信,尊敬师长,刻苦学习。
4.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有所成的必备条件。
5.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马生刻苦读书,勤奋学习。
6.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 ②今人可不勉乎( )
2.翻译并理解“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读过本文,结合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1.即使勉励
2.人的学业,如果不是天天进取,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学习应该刻苦进取
3.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4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长跪而谢之( )
(3)齐人固善盗乎( ) (4)叶徒相似( )
2.翻译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
面对楚王提出的“齐人善盗”的诘难,晏子以“水土异也”之论,得出____________的结论,有力的批驳了楚王的观点。
4.根据[甲][乙]两文分析唐雎和晏子有什么相似的性格特点。
1.(1)交换(2)道歉(3)擅长·善于(4)只·仅仅
2.(2)圣人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有勇有谋不畏强暴 凛然正气 有胆有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③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⑦,门人事⑧冕如事性。
【注】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依:依靠,这里有寄住之意。④会稽:地名。
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⑧事:侍奉,服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援疑质理( ) (2)色愈恭,礼愈至( )
(3)暮乃反( ) (4)父怒挞之( )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益 慕 圣 贤 之 道。
(2)窃 入 学 舍 听 诸 生 读 书。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答: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答:
4.比较【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两文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
1.(1)质:询问 (2)至:周到
(3)乃:才 (4)之:他,指王冕
2.(1)益 慕/ 圣 贤 之 道。
(2)窃 入 学 舍/ 听 诸 生 读 书。
3.(1)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因而能博览群书。
(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4.俩人家境都贫寒;都喜爱读书,且勤奋刻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致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
(3)色愈恭,礼愈至 至 (4)邻舍有烛而不逮 逮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4.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甲] [乙]
5.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
1.(1)得到 (2)请教 (3)周到 (4)及,到
2 .C D
3.(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希望能够读遍主人的藏书。
4.[甲]抄书求师 [乙]偷光佣作
5.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君子不与污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也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 。
3.文章结尾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莲是花中的君子。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