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1~3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注]①旄(máo):古代在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树林阴,鸣声上下。

(2)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3)百姓王车马之音。

(4)举欣欣有喜色而相告日。

2.翻译下面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今王鼓乐于此。

3.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画线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怀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1.翳:遮盖         谓:为,是           闻:听到,听见          然:……的样子

2.(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现在君王在此奏乐。

3.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1~4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费袆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

[注]①惜赦:吝惜赦免。②周旋:泛指应酬交际。③启:陈述。④悉:详尽、详细。⑤及:涉及。⑥宥(yòu):宽恕、赦免。

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赏( ) (2)费袆为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何益于治乎?

3.概括[甲]段选文的内容。

4.[甲]、[乙]两段选文都写治国策略,但内容各不相同。两文的治国主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1)罚                         (2)至、到

2.(1)不应该私心偏袒,使宫内和朝廷的刑赏之法不同。

(2)(这)对于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呢?

3.(诸葛亮)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说:谈论。⑤视:看,比照。⑥化:融和。⑦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谈笑有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 ( )

A.每天,一天天也B.白天C.日子D.太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不知其人,视其友。

4.简答题。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1.(1)所以,因此                (2)博学的人            (3)使身体劳累

2.A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2)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

4.(1)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示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其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选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录毕,送之 走:

(2)以是人多以书余 假:

(3)媵人持沃灌 汤:

(4)日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选文从哪三个方面记叙了作者求师的艰难?

5.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1.明代(明朝)         宋濂(有错该空不得分)

2.(1)跑           (2)借         (3)热水            (4)两次

3.(1)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意思对即可)

4.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意思对即可)

5.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①嘘:喷吐。②伏:遮蔽。③景:通“影”。④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

1.乙文和甲文出自同一个作者,都是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文学家_____写的________(体裁)。

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⑴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⑵执而临之曰 ( )

⑶龙乘气 ( )⑷云灵怪矣哉 ( )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片短文通篇说的是物事(龙、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说成才是“龙”,你认为成才须借助于哪些“云”,结合实际来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韩愈  说

2.等同,一样  马鞭   这  也

3.⑴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⑵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

4.【甲】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1分),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对不能知人善任的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乙】将贤臣比作云,将明君比作龙,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君主赏识与重用的愿望。

5.主观方面:良好的习惯,旺盛的斗志,不懈的动力;客观方面:必要的学习条件,家长、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③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⑦,门人事⑧冕如事性。

【注】①王冕:人名。 ②挞:打。 ③依:依靠,这里有寄住之意。 ④会稽:地名。

⑤韩性:人名。 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 ⑧事:侍奉,服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援疑理( ) ⑵色愈恭,礼愈( )

⑶暮反( ) ⑷父怒挞( )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⑴益 慕 圣 贤 之 道。

⑵窃 入 学 舍 听 诸 生 读 书。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答:

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答:

4.比较【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两文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

1.⑴ 质:询问   ⑵至:周到    ⑶乃:才    ⑷之:他,指王冕

2.⑴益 慕/ 圣 贤 之 道。    ⑵窃 入 学舍/ 听 诸 生 读 书。

3.⑴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因而能博览群书。

   ⑵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4.俩人家境都贫寒;都喜爱读书,且勤奋刻苦。

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清从。”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焉( ) (2)肉食者( )

(3)弗敢也( ) (4)乃之 (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一战 何使人

B.得原失信 登轼望之

C.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

D.令以三日粮 闻寡人耳者

3.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

1.(1)参与  (2)见识浅陋(3)独自占有(4)离开,离去。

2.B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2)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作战,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4.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蠛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 (2)晴初霜 ( )

(3)略无处 ( ) (4)属凄异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4.如果你要作一次三峡之旅,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结合郦道元的描写谈谈你的理由。

1.(1)飞奔的马  (2)早晨(3)通缺  缺少(4)延长

2.(1)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前一句从时间和距离的角度,并用夸张手法,极力突出水流之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水流急湍、波浪汹涌的特征,形象生动,给读者以亲见之感。

4.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予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__ ②庶竭驽钝,攘好凶____________

③思惟北征,先入南____________ ④今贼疲于西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兴复汉室,还旧都 欲报之陛下也

B.以奉先帝遗愿 辍耕垄上

C.而议谓为非计 水落而石出

D.放临崩寄臣大事也 以是人多弓假余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面食

4.在《中园最虚伪的男人:梅朝荣品诸筠亮》一书中,诸葛亮被描述成了一个很有心计和野心的“中国最虚伪的男人”。不仅“辅佐刘备”成了一场阴谋,而且被当作礼贤下士典范的“三顾茅庐”,也不过是民间传言和历史演义小说的创造。

对此,你一定有话要说。在你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1.①寄:托付②攘除:铲除③宜:应该④适:正好,正逢

2.D

3.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不能译错)

4.示例:为兴复汉室,成就刘备霸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忠臣。因为他在刘备去世之后,又对后主刘禅一片忠心,根本没有按刘备白帝托孤的遗愿取而代之称王,而是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蜀国,浇“辅佐刘备”是一场阴谋纯属无稽之谈。

阅读《夸父逐日》回答问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 (2)孔子不能 决:

(3)坐于前 犬: (4)一狼其中 洞:

(5)西蜀之南海 去: (6)吾欲南海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1)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2)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译文:

3.这则神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仔细想一下,“夸父追日”的比喻义是什么?

4.这则神话反映了古代人怎样的愿望和意志?

1.(1)竞跑,赛跑  (2)判断  (3)像狗似的  (4)打洞  (5)距离  (6)往,到

2.(1)他遗弃的手杖,化为桃林。(2)谁说你见多识广呢?(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

3.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反映了古代人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