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范蠡
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蠢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B.可以一战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同享福的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蠡事越王勾践 事:_____________
②还反国 反:_____________
③布衣之极也 布衣:___________
④间行以去 去: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与其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①侍奉,辅佐 ②同“返”,返回 ③平民 ④离开
4.(1)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采分点:徒属、行)
(2)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采分点:贤、“以(之)为相”句式)
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1~4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昊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宣可兴矣。”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殆:一定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C.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控制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将:率领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利尽南海 ②父利其然也
B.①信义著于四海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C.①则名微而众寡 ②有仙则名
D.①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曹操和孙权两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建议分别是什么?
对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殆:大概。
2.D
3.(1)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2)“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您呢?”或“百姓谁敢不拿着饭食和水酒来迎接将军呢?”
4.不可与争锋。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3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①矣!”梁以此奇②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矣。
[注]①族:灭族。②奇:以……为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姓项氏( ) 梁与籍俱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秦将王翦所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故:所以,因此。 观:看
2.被秦国的大将王翦杀害。
3.“抱负远大”或“胸怀大志”或“才气过人”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乙】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坠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日:“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敢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卒用其人( ) (2)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
(3)上怒,诘其故( ) (4)自当有史官书之( )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太祖乃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普又以其人奏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苛政猛于虎也
3.翻译下列各句。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以尚急于弹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怀齿欲讼我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终于、最终 (2)曾、曾经 (3)责问、诘问 (4)写、书写、记、记载
2.A
3.(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或“面不改色”),跪下去(或“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了家(或“拾起撕碎的奏章回了家”)。
(2)我认为(上奏的事)比你打鸟(或“用弹弓打鸟”)的事还要急迫(或“紧急”)。
(3)你把牙齿放在怀里想要告我的状吗?
4.示例一:他们遇事都镇定自若(或“沉着冷静”)。赵普在太祖盛怒而撕碎奏章时,面不改色,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某臣在太祖因盛怒而打掉他两颗牙齿时,慢慢地弯腰拾起牙齿放在怀里。
示例二:他们都能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赵普不顾太祖盛怒极力为国家举荐人才,某臣不顾太祖盛怒劝谏太祖不要耽于游乐,要关心国事。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1~4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皇祜二年,吴中大饥,殍瑾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③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蚜,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
[注]①殍瑾(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则有去国怀乡 ( )
②至若春和景明 ( )
③而或长烟一空 ( )
④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画句子的意思。
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4.范仲淹被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以从【甲】文中他说的“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
1.①国都,都城 ②日光 ③全,都 ④每天
2.①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集”“锦鳞”译错一个扣l分)
②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流徙”和判断句式译错一个扣分。“流徙”译为“流亡”也可,“文正”译为“范仲淹”也可)
3.A
4.【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须答全)
【乙】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赛龙舟”也可,如答“吴人喜竞渡”或“喜欢赛龙舟”不得分),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如答“诸寺工作鼎兴”或“兴修寺院”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屋,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①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②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③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学问广博,善为文,又精通音乐、书、画。隐居不仕。④剡(shàn):今浙江省嵊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眠觉,开屋 (4)造门不前而返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甲】文“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乙】文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表现了王子猷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考虑,想到 (2)只是 (3)醒 (4)到(至)
2.(1)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与他)一起在院中散步。
(2)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兴致尽了就返回,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率性(随意)而为(大意对即可)
4.既有赏月的欣喜,又表达了作者遭贬谪的悲凉心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袁,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翻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以“乡人”对比突出曹刿的________;以鲁庄公的“鄙”对比突出曹刿的________。
4.文中鲁庄公也有许多优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哪些优点?(请至少说出两点)
1.(1)鄙陋,指目光短浅 (2)案件
(3)可以凭借 (4)同“遍”,遍及,普遍
2.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辙印,又登上车前横木嘹望齐军(的队形) 沉着、冷静、谨慎
3.责任感和爱国热忱(或关心国家大事) 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4.示例: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宁戚,卫人,饭牛①车下,扣②角而歌。齐桓公异之,赐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悦,将任以政。群臣曰:“卫去齐不远,可使人问之,果贤,用未晚也。”公曰:“问之,患其有小过。以小弃大,此世所以失天下士也。”乃举火而爵之上卿。
[注]①饭牛:喂牛。②扣:敲打。
1.解释[甲]、[乙]选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能谤讥于市朝 讥:
患其有小过 患: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以小弃大,此世所以失天下士也。
3.请概括出[甲]选文中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4.请分别概括出[甲]、[乙]选文中两位君主的圣明之处。
1.谏;担忧(担心、忧虑)。
2.(1)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过失的人,接受上等的奖赏。
(2)因小失大,这就是世人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3.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4.齐威王善于纳谏;齐桓公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或爱惜、重视人才)。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闻水声,如鸣珮环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怡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选文第二段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的“ ”相照应。
1.(1)听见(听到) (2)左右(上下、来) (3)……的样子
2.溪岸(它的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水尤清冽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①一月,见罢②。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③,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注释】①邸:客舍。
②见罢:只召见但未加新的任命。
③股肱(gōng)郡:重要之郡。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陛下无故召臣”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C.楚王问其故(《公输》)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从选文看,季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1.C
2.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3.陛下因为(凭借)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因为(凭借)一个人的毁谤就让我离开。
4.敢于直言进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