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
(2)小惠未编 编:___________
(3)公将鼓之 鼓:___________
(4)望其旗靡 靡: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必以分人
B.故克之 既克,公问其故
C.公与之乘 故逐之
D.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击鼓或击鼓进军
(4)倒下
2.D
3.(3分)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判断。
4.(2分)“远谋”体现在战前取信于民,具有政治远见;战中善于把握有利的反攻时机与追击时机;战后能够及时总结战斗的经验。(答对两点即可满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3题。
镜喻
客有任目①而恶镜者,曰:“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②。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节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注]①任目:信任自己的眼睛。②莫己若:即“莫若己”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任目而恶镜者 恶:讨厌
B.视世称美人 视:看
C.鲜当意者 鲜:新鲜
D.泰然谓美莫己若 谓:说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小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周围的人暗暗笑他,那人始终不醒悟。可悲啊!
3.告诉人们不要过于自信;要善于通过借助外物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1~5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中间
B.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编:通“便”,方便
C.忠之属也。 忠:忠诚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伏:埋伏
2.阅读选文第一段,请指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请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选自《世说新语》)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政治上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沉着冷静,深谋远虑,机智果断。
4.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5.(1)(2分)袁虎年轻时很穷,曾经被人雇佣运送租粮。
(2)于是就邀请袁虎前来,大加赏识,彼此间很融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四 知
范哗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举茂才 举:___________
(2)道经昌邑 道:___________
(3)故人知君 知:___________
(4)后转涿郡太守 转:____________
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3.根据内容填空。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杨震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推举,选拔 (2)取道 (3)了解 (4)调动
2.C
3.(1)杨震
(2)“清白吏子孙”(“清白吏子孙”的美名)
4.他(杨震)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5.(1)杨震拒金(贿)。
(2)杨震拒绝“为开产业”。
6.贤明,刚直,清廉(答“贤明”“刚直”“公正”等意思可给分,答“清廉”“廉洁”“公廉”“清白”等意思即可给分)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加点词语。
齐师伐我( ) 一鼓作气(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八个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现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军队 第一次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按实情办理。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人物对话或语言描写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罴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①,躯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昔云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④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唐宋八大家品读辞典》)
[注]①貙(chū初):兽名。也称貙虎,形状像野狸猫而体大。②罴(pí皮):熊的一种,俗称人熊或马熊。比熊大,黄白花纹,能直立行走。③罂(yīnɡ英):一种腹大口小的瓦罐。④摔(zuó昨)搏:揪住搏击,扭打扑抓。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罴之状,被发人立 被:同“披”
B.为鹿鸣以感其类 类:指鹿的同类
C.绝有力 绝:隔绝
D.摔搏挽裂而食之 食:吃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楚之南有猎者 望路之远近
B.伺其至 其真无马耶
C.不善内而恃外者 佳木秀而繁阴
D.至则人也 有仙则名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B.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C.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D.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托物喻人,借事寄讽的寓言小品。
B.选文中先描写“罴”的外形,后述其特性,重点表明其极有力,为“甚害人”张本。
C.文中的猎人能模仿百兽之音,他的不幸遭遇完全出于偶然。
D.柳宗元的寓言,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讽刺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
1.C 2.A 3.C 4.C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毋。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乙)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①盗者。述古绐②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④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⑤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
(选自《梦溪笔谈·辨盗钟》)
[注]①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②绐(dài):哄骗。③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④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⑤帷(wéi):围幕。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来诉 诉:告状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尝知建州浦城县 尝:尝试
D.使人迎置后阁祠之 置:放,放置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杀而鬻之 出而验其手
B.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 手自笔录
C.至灵,能辨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讯之即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包拯和陈述古两人同为知县,断案迅速,请你结合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俩在断案上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①(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状呢(或“告他私杀耕牛呢”)?
②于是暗地里派人用墨汁涂钟,涂了好久。
4.聪明,机智,善于利用罪犯的心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禾见曦月。
至于夏水寰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陈胜自立为将军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给出了一副没有完成的对联。请你根据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三峡_________风光好
下联:神州日新月异天地宽
1.B
2.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3.示例:山峻水清 山清水秀
阅读下面诗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子用“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的比喻,让楚庄王明白了一个怎样的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担忧 于是
2.楚国的政乱兵弱比越国更加严重。(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3.知人易,知己难。(真正的明智是具有“自知之明”。或:人贵有自知之明。)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关我者,私我也;妾之关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王之蔽/甚矣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吾与徐公孰美 孰:_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窥镜 朝: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上文第③段就有这样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劝齐王取得成功,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1)谁(2)早晨
3.众大臣冒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4.门庭若市
5.示例:(1)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这样才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
(2)用身边小事设喻说服别人,由己及人,以小见大,既能让人感到亲切,又能将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