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四知》一文,回答1—4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之(辟:征召)

B.四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迁徙)

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昌邑令(为:做,担任)

D.此遗之,不亦厚乎(以:拿,用)

2.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

1.B

2.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

3.“贤能”或“才能”

4.突出了杨震廉洁的品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笈从师 (2)夫人之好学,死犹存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1.(1)背     (2)即使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靠什么成就事业?

3.勤奋学习,才能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填空:本文段选自课文《细柳营》。课文中主要记述了将军周亚夫带兵驻守于细柳军营,严谨治军的故事:________朝的文皇帝赞叹其为______________。

2.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入边 (大举)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霸上 (军队)

C.至霸上及棘门 (军营)

D.天子至 (将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帝视察周亚夫驻守的细柳军营不得其门而入,还听到传令兵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你如何评价这一做法?(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汉   此真将军矣(只要答出“真将军”这一核心意思即可)

2.B

3.不久来到细柳军营,士兵官员(都)穿戴盔甲。

4.说明了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的“真将军”;他的__是一支纪律严明、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背,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而后告我。”

昌以嫠毛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曰:“汝得之矣!”

(选自《列子·汤问篇》)

[注]①彀ɡòu弓:使劲把弓拉足。②不瞬shūn:不眨眼。③机:织布机。④以目承牵挺:用两眼瞪着织布机的踏脚板。⑤倒訾zì:到眼眶。⑥以麓máo毛悬虱于牖yōu:用一根牛尾毛拴着一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⑦浸:逐渐。

1.填空:本文记叙了纪昌学习射箭的故事。文中写他先练习“不瞬(看东西不眨眼)”的功夫,然后再苦练“_________”,前后两个阶段共学了_______年时间,终于学成非凡的射箭本领。

2.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视微如( ) (2)以燕角之弧(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纪昌学射”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从老师或学生的某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要求切合题旨,言之成理。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视(视力)        5(年)

2.(1)明显(清晰)  (2)于是(就)

3.跟甘蝇学习射箭,本领却超过了他的老师。

4.提示:老师的角度——严师出高徒,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角度——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逐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又何焉 间:___________

(2)小惠未 编:___________

(3)公将之 鼓:___________

(4)望其旗 靡: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战 必分人

B.故之 既,公问其故

C.公与乘 故逐

D.下视辙 望旗靡

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击鼓或击鼓进军

(4)倒下

2.D

3.(3分)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判断。

4.(2分)“远谋”体现在战前取信于民,具有政治远见;战中善于把握有利的反攻时机与追击时机;战后能够及时总结战斗的经验。(答对两点即可满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3题。

镜喻

客有任目镜者,曰:“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世称美人,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节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注]①任目:信任自己的眼睛。②莫己若:即“莫若己”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任目而镜者 恶:讨厌

B.世称美人 视:看

C.当意者 鲜:新鲜

D.泰然美莫己若 谓:说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小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周围的人暗暗笑他,那人始终不醒悟。可悲啊!

3.告诉人们不要过于自信;要善于通过借助外物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1~5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间:中间

B.小惠未,民弗从也。 编:通“便”,方便

C.之属也。 忠:忠诚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焉。 伏:埋伏

2.阅读选文第一段,请指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请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选自《世说新语》)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政治上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沉着冷静,深谋远虑,机智果断。

4.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5.(1)(2分)袁虎年轻时很穷,曾经被人雇佣运送租粮。

  (2)于是就邀请袁虎前来,大加赏识,彼此间很融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四 知

范哗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茂才 举:___________

(2)经昌邑 道:___________

(3)故人君 知:___________

(4)后涿郡太守 转:____________

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3.根据内容填空。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杨震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推举,选拔    (2)取道   (3)了解  (4)调动

2.C

3.(1)杨震

  (2)“清白吏子孙”(“清白吏子孙”的美名)

4.他(杨震)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5.(1)杨震拒金(贿)。

   (2)杨震拒绝“为开产业”。

6.贤明,刚直,清廉(答“贤明”“刚直”“公正”等意思可给分,答“清廉”“廉洁”“公廉”“清白”等意思即可给分)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十年春,齐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加点词语。

伐我( ) 鼓作气(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八个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现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军队       第一次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按实情办理。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人物对话或语言描写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罴说》

柳宗元

鹿畏貙,躯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昔云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伺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人也。捽搏挽裂而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唐宋八大家品读辞典》)

[注]①貙(chū初):兽名。也称貙虎,形状像野狸猫而体大。②罴(pí皮):熊的一种,俗称人熊或马熊。比熊大,黄白花纹,能直立行走。③罂(yīnɡ英):一种腹大口小的瓦罐。④摔(zuó昨)搏:揪住搏击,扭打扑抓。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罴之状,发人立 被:同“披”

B.为鹿鸣以感其 类:指鹿的同类

C.有力 绝:隔绝

D.摔搏挽裂而之 食:吃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楚南有猎者 望路远近

B.伺真无马耶

C.不善内恃外者 佳木秀繁阴

D.至人也 有仙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B.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C.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D.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托物喻人,借事寄讽的寓言小品。

B.选文中先描写“罴”的外形,后述其特性,重点表明其极有力,为“甚害人”张本。

C.文中的猎人能模仿百兽之音,他的不幸遭遇完全出于偶然。

D.柳宗元的寓言,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讽刺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

1.C   2.A   3.C   4.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