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诗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比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跳而越者与千金 _________________
顾见猛虎 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提到的三个人,他们的“势”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予回头
2.那个号称勇敢的人担心别人认为自己胆怯(以别人说自己胆怯为羞耻),一定会跳过(那深谷)。
3.耻怯(面子) 奔利(金钱) 猛虎(逃命)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5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小题)
(1)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
(2)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
(3)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
(4)便要还家__________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愿陛下亲之/信之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皆若空游无所/依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5.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1.(1)答应
(2)长,这里指身高
(3)护城河
(4)通“邀”,邀请
2.A【解析】此题难度适中。考查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因为学习文言文句子停顿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关键,停顿要以完整的意义单位为准则,不能读破句。A项是介词短语前需要停顿,符合文言句式停顿的要求;B项是一个主谓短语:愿陛下/亲之信之;C项应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项应为:皆若空游/无所依。
3.(1)亲近贤臣,远避(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2)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意思接近即可,如关键词语漏掉或错译,酌情扣分)
4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1)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亲近贤能的忠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忠臣,这是后汉衰败的缘故。先帝在世时,每次跟我谈论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感到十分惋惜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王室的兴隆,就可以数着日子等到的。
我原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下,见识浅陋,竟亲自屈驾,三次到茅屋中来看望我,向我询问当今的天下大事,因此我很感激,便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遭到失败,就在兵败之时,我接受了委任,在危难之中我奉命(出使东吴),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日夜忧虑,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好好完成,以致有损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草木不长的荒凉地区。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备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我愿尽我平庸的才智,去铲除奸诈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回到原来的国都去。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6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请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只划一处)
今 齐 地 方 千 里,百 二 十 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________________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皆朝于齐D.皆以美于徐公
4.用现代汉语翻译“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一个“门庭若市”的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2.(1)私:偏爱(2)间:间或、偶然
3.B【解析】其中“于”A对;B在;C.到;D.比。
4.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或者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其中的“谤讥”[议论];“闻”[使……听到])
5.略。(示例:门可罗雀;门庭冷落等)
6.略。(只要能围绕文章的人和事展开即可)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迭执经叩问。先迭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满,充满
B.负箧曳屣:背
C.腰白玉之环:腰间
D.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遇其叱咄 或以钱币丐之
B.久而乃和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C.故余虽愚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今诸生学于太学 所欲有甚于生者
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B.第二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作者的“组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作者的志趣所在。
C.第三段用对比写“今诸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
D.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显得亲切动人,催人奋进。
阅读《四知》一文,回答1—4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征召)
B.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迁徙)
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为:做,担任)
D.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以:拿,用)
2.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 。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
1.B
2.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
3.“贤能”或“才能”
4.突出了杨震廉洁的品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负笈从师 (2)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1.(1)背 (2)即使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靠什么成就事业?
3.勤奋学习,才能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填空:本文段选自课文《细柳营》。课文中主要记述了将军周亚夫带兵驻守于细柳军营,严谨治军的故事:________朝的文皇帝赞叹其为______________。
2.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大举)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队)
C.至霸上及棘门军 (军营)
D.天子且至 (将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帝视察周亚夫驻守的细柳军营不得其门而入,还听到传令兵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你如何评价这一做法?(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汉 此真将军矣(只要答出“真将军”这一核心意思即可)
2.B
3.不久来到细柳军营,士兵官员(都)穿戴盔甲。
4.说明了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的“真将军”;他的__是一支纪律严明、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①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②,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③下,以目承牵挺④。二年之后,虽锥末倒背⑤,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嫠毛悬虱于牖⑥,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⑦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曰:“汝得之矣!”
(选自《列子·汤问篇》)
[注]①彀ɡòu弓:使劲把弓拉足。②不瞬shūn:不眨眼。③机:织布机。④以目承牵挺:用两眼瞪着织布机的踏脚板。⑤倒訾zì:到眼眶。⑥以麓máo毛悬虱于牖yōu:用一根牛尾毛拴着一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⑦浸:逐渐。
1.填空:本文记叙了纪昌学习射箭的故事。文中写他先练习“不瞬(看东西不眨眼)”的功夫,然后再苦练“_________”,前后两个阶段共学了_______年时间,终于学成非凡的射箭本领。
2.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视微如著( ) (2)乃以燕角之弧(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纪昌学射”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从老师或学生的某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要求切合题旨,言之成理。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视(视力) 5(年)
2.(1)明显(清晰) (2)于是(就)
3.跟甘蝇学习射箭,本领却超过了他的老师。
4.提示:老师的角度——严师出高徒,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角度——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
(2)小惠未编 编:___________
(3)公将鼓之 鼓:___________
(4)望其旗靡 靡: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必以分人
B.故克之 既克,公问其故
C.公与之乘 故逐之
D.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击鼓或击鼓进军
(4)倒下
2.D
3.(3分)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判断。
4.(2分)“远谋”体现在战前取信于民,具有政治远见;战中善于把握有利的反攻时机与追击时机;战后能够及时总结战斗的经验。(答对两点即可满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3题。
镜喻
客有任目①而恶镜者,曰:“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②。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节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注]①任目:信任自己的眼睛。②莫己若:即“莫若己”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任目而恶镜者 恶:讨厌
B.视世称美人 视:看
C.鲜当意者 鲜:新鲜
D.泰然谓美莫己若 谓:说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小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周围的人暗暗笑他,那人始终不醒悟。可悲啊!
3.告诉人们不要过于自信;要善于通过借助外物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