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1~3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稷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亦免冠徒跣 ②徒以有先生也
B.①臣未尝闻也 ②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C.①怀怒未发 ②野芳发而幽香
D.①夫韩、魏灭亡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2.选文中,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请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唐雎回应秦王的言行看,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秦王用战争进行恐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以使唐雎屈服。
3.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机智、镇定、果断。(答对三个方面即给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1~2题。
曲突徙薪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汉书》)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旬。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2.(1)不久,家里(主人家的房子)果然着火了,邻居一起救火,幸而把火扑灭了。
(2)(救火时)被烧伤的人都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出力的大小依次入座。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1~4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风烟俱净____________ 窥谷忘反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文中写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原文中的词)。由文中画线句你会联想到《三峡》中的哪句话?
4.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俱:全、都; 反:通 “返”。
2.(树)都争着向高处生长,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许许多多(无数)的山峰。
3.缥碧;急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驽钝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2)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1.D
2.B
3.(1)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才美”“见”为评分点,“才美”要分别翻译为“才能”“美好的素质”;“见”翻译为“显现”“表现”)
(2)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比”“始”为评分点,“比”翻译为“等”;“始”翻译为“才”,翻译中有“开始”二字不得分)
4.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4.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B
3.B
4.必须是先经受多方面磨砺后才取得成功的事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孙权劝学(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邴原泣学( )
(4)于是遂就书( )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吕蒙和邴原在学习方面是“殊途”“同归”,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l)劝勉,劝导;(2)了解,知道;(3)哭泣,泣求;(4)靠近,从事。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殊途: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被动读书,邴原家贫主动泣学。同归:两人皆学有所成。吕蒙被鲁肃刮目相看,邴原一个冬天就能诵读《孝经》《论语》。(意合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选自诸葛亮《临终遗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躬耕于南阳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________
(3)约己爱民 约:_____________
(4)悉仰于官 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躬:亲自,亲身
(2)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3)约:克制
(4)悉:全部,都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D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纬、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秋:_______________, 悉: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中很多词语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上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1.时候 都
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3.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4.C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比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跳而越者与千金 _________________
顾见猛虎 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提到的三个人,他们的“势”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予回头
2.那个号称勇敢的人担心别人认为自己胆怯(以别人说自己胆怯为羞耻),一定会跳过(那深谷)。
3.耻怯(面子) 奔利(金钱) 猛虎(逃命)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5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小题)
(1)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
(2)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
(3)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
(4)便要还家__________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愿陛下亲之/信之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皆若空游无所/依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5.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1.(1)答应
(2)长,这里指身高
(3)护城河
(4)通“邀”,邀请
2.A【解析】此题难度适中。考查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因为学习文言文句子停顿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关键,停顿要以完整的意义单位为准则,不能读破句。A项是介词短语前需要停顿,符合文言句式停顿的要求;B项是一个主谓短语:愿陛下/亲之信之;C项应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项应为:皆若空游/无所依。
3.(1)亲近贤臣,远避(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2)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意思接近即可,如关键词语漏掉或错译,酌情扣分)
4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1)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亲近贤能的忠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忠臣,这是后汉衰败的缘故。先帝在世时,每次跟我谈论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感到十分惋惜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王室的兴隆,就可以数着日子等到的。
我原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下,见识浅陋,竟亲自屈驾,三次到茅屋中来看望我,向我询问当今的天下大事,因此我很感激,便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遭到失败,就在兵败之时,我接受了委任,在危难之中我奉命(出使东吴),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日夜忧虑,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好好完成,以致有损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草木不长的荒凉地区。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备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我愿尽我平庸的才智,去铲除奸诈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回到原来的国都去。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