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第1到第4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 寒:___________
(3)怡然不动 怡然:_____________ (4)若以与我 与: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献诸子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
4.结合社会实际和子罕“以不贪为宝”,谈谈你对“利令智昏”这一成语的理解。
1.(1)以一一为乐 (2)使一一清凉 (3)呆呆的样子 (4)给,给与
2.A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3)略
4.成语解释1分,贪图私欲使人头脑发昏,忘记一切。结合社会实际来谈2分,略
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4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骆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Ⅸ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小惠未偏( )
(3)神弗福也( ) (4)公令疏军而去之(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_________,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这一句。
1.(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赐福,保佑 (4)离开,离去
2. B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4.(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2.文中加点的“固”字与下列句中的“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 B.固若金汤 C.固以怪之矣D.固守阵地
3.翻译下列句子。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4.我们可以从越人身上汲取什么教训?
1.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2.C
3.然而因为他的家乡从没有过车,(他就)用船装载回家并在众人面前夸耀。
4.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要自以为是/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4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第②、③段可各用一个字来突出其内容。第②段为 ,第③段为 。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滁人游山的盛况的一句话是 。
3.“乐”是本文的线索,本文极力渲染了太守的“乐”。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正遭贬谪,他为何而乐呢?请你写出太守“乐”的三个原因。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景;宴;伛偻提携。
3.(1)娱情山水 (2)为政局稳定、百姓和乐而乐 (3)为与民同乐而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窃 糟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归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以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驾:驾驭、统摄。
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④方:酒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主酒家 ②以鲁酒渍之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4.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
1.(1) 主持/掌管(2)浸泡
2.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3.自鸣得意地自以为有了独到的见解。
4.讽刺那些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
(或: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中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ù):沟渠。⑤甫:刚。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____
(2)走送之 走:______
(3)自谓可将兵十万 将:______
(4)会有土寇 会:______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I.)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3.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__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2)跑(3)率领(或“带领”)(4)适逢,正赶上
2.(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3.抄书 治水失败
4.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年羹尧①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时贼人方倚此为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③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年虽跋扈不臣,罹大谴,其兵法之灵变,实不愧一时名将之称。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有改动)
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 ②塌子沟:淤泥深坑。 ③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比次日:靠近 B.俄顷即寂:不一会
C.是飞鸟振羽声也:这D.故鸟群惊起也:所以
2.下列句中的“其”与“军中不解其故”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恐前后受其敌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时贼人方倚此为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2)一霎而绝,非风也。
4.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A (比:等到)
2.B(其中,其中的)
3.(1)当时贼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到来了(判断句,关键字:方、倚、意、骤)。
(2)一瞬间就消失(断绝),不是风。(判断句,关键字:绝)
4.答案要点:(1)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2)善于正确判断敌情(3)善于指挥__作战(答对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①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②。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③诸侯,一匡④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⑤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⑥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⑦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叔牙:齐国的大夫。②白、纠:都是齐襄公的儿子。齐襄公被人杀死后,小白立为桓公,派人杀死了公子纠。③九合:会盟。④匡:匡正,纠正。⑤贾(gǔ):作买卖。⑥见:被。⑦召忽:人名,和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⑧多:推重,赞美。
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知 我 不 遭 时 也 ②有 封 邑 者 十 余 世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常欺鲍叔 ( ) ②管仲囚焉 ( )
③知我不羞小节 ( ) ④知我者鲍子也(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鲍叔知其贤 其真无马邪(《马说》)
B.齐桓公以霸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D.管仲之谋也 石青糁之(《核舟记》)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鲍叔遂进管仲。
②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5.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大夫鲍叔牙功不可没。而宋朝宰相赵普为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一代名臣。请结合选文以及链接材料,分析他们为后人所敬仰的共同点。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节选自《赵普》)
1.①知/我不遭时也②有封邑者/十余世
2.①欺骗,此意为“占便宜”②被囚禁③羞:以……为羞。④了解
3.B
4.①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②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5.本文中的管仲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并甘居其下。赵普一而再,再而三地奏荐某人为某官,不惜触怒龙颜,不顾个人安危,直至太祖任用为止。由此可见,他们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首先是因为他们慧眼识贤,更可贵的是他们能不顾个人一己私利,一心为国荐贤,甚至能大度让贤。(意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翻译文中①段划线的句子
2.揣摩第③段划线句,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写春冬季节三峡江水之美的?
3.《三峡》和《与朱元思书》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下列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1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①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江水的清澈,风光的妩媚,动静相杂,相映成趣。
3.A句通过渲染悲凉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B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视,同时也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二郎圆睁凤眼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雀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嗖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衔。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腮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
【乙】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眼里,倒飞下来,落在天鹅身上,抱住颈项嗛眼。那牛王也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行者又变作一个乌凤,专一赶黄鹰。牛王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鸣一声。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作食。魔王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牛王着了急,又变作一个人熊,放开脚,就来擒那狻猊。行者打个滚,就变作一只赖象,鼻似长蛇,牙如竹笋,撒开鼻子,要去卷那人熊。
1.甲乙两段都选自《西游记》,作者 是 (朝代)人。
2.乙段所引故事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三个情节。
3.甲乙两段选文,体现了《西游记》什么艺术特色?请结合文段具体分析。
1.吴承恩 明朝
2.一借芭蕉扇,孙悟空被扇了个无影无踪;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小虫子让铁扇公主喝进肚子进行威胁,却只借到假扇;三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得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经过大战才取得了真扇灭了火焰山的火焰。
3.体现了《西游记》想象神奇、情节夸张的写作特色。结合文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