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5题

出师表(节选)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 陛 下 亲 之 信 之 则 汉 室 之 隆 可 计 日 而 待 也

3.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 ”划出相应的句子。

4.第③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4字短语回答。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意思。

1.①亲自、亲自    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对比论证。 划线句子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倾颓也。”

4.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迁于旧都

5.心情:夙夜忧叹     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6.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5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本文选自清代人 编写的笔记小说 。本文以“ ” 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文中划线句子可否删去?为什么?

1.张潮   《虞初新志》   善 

2.间:夹杂  色:脸色

3.莫名其妙  莫可名状 (不可名状)

4.①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

②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

5.不能。这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搂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连月不 (2)春和

(3)杂然而前者 (4)筹交错

2、下列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一致的选项是( )

A.、吾谁与 太守而宾客从也

B.、国怀乡 乃记之而

C.、此何极 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D.、溪而渔 把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篇选文分别流露出范仲淹和欧阳修各自怎样的政治理想?(用原文句子回答)你更欣赏谁的政治理想呢?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晴 (2)日光,阳光  (3)摆开,摆放 (4)酒杯

2、B

3、(1)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小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之上就忧虑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之间就忧虑他的君主。   

4、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醉能同其乐”  理由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耕于南阳 (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

(3)由是先主遂亮 ( ) (4)此人可见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躬:亲自,自身。卑鄙:低微鄙陋。诣:拜访。就:接近。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将军应该委屈自己亲自去拜访他。

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答出两点即可)。

4.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九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共20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谓能 ( ) ②游必有 ( )

③德不孤,必有( ) ④君子于义( )

3.“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行为准则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4.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2.①奉养   ②去向  ③亲近,做伴   ④明白,懂得

3.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到日常的侍奉上,关心父母衣食冷暖,关注父母健康状况。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实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子女远游可日行千里,但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有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

4.君子以“义”行天下,心境平和而无限宽广;小人追逐私利,处心积虑,患得患失。

5.围绕现实生活,谈到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⑴问于师旷⑵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孰与昧行⑶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⑴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⑵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⑶昧行:在__中行走。昧,__。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吾年七十学( ) ②盲臣安敢其君( )

2.选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3.读罢选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1.①想,想要  ②戏弄

2.一个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3.学无止境。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忠之也 属: ②公问其

2.下列加点词与“神弗福也”中的“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我者B.之者谁

C.忿恚尉D.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以战

译文: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

4.阅读第①段,说说曹刿为什么要提出“战则请从”。

答:

1.① 类    ② 原因、缘故    

2.B 

3.① (您)凭什么(与齐国)作战

②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4.为国分忧;肉食者鄙,不能远谋。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分人B.何

C.不物喜D.是人多以书假余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又何焉 间:_______ (2)小信未 孚: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竭我盈,故克之。

4.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

1、B

2、(1)参与     (2)受到……的信任

3、(1)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情理处置。

(2)他们的勇气用尽了而我军的勇气正充盈,所以战胜了他们。(意思对即可)

4、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鄙: 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3.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4.选文写乡人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1.答案:鄙:见识浅陋(或目光短浅)     狱:案件

2.答案:这是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开战。

3.答案:政治上取信于民

4.答案: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服衣冠 皆于齐

B.吾妻之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

C.吾与徐公美 明日徐公来,视之

D.窥镜而自之,自以为不如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徐公何能君也

(2)今齐地千里

(3)寡人之耳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目的何在?

1.答案:D

2.答案:(1)比得上 (2)方圆(面积)  (3)使……听到

3.答案示例:从这看来,您受蒙蔽很严重啊。

4.答案示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使齐国强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