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峡》,回答1—4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阙 襄
2.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阙:通“缺” 襄:上
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4.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4.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
5.(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1.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2.B
3.A
4.莲:香远益清 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5.洁身自好 高洁 (意思接近即可)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也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乙】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智子疑邻 智:聪明,“以……为聪明”
B.死者十九 十九:一十九
C.天雨墙坏 雨:下雨
D.人皆吊之 吊:慰问,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必将有盗 将胡骏马而归B.以跛之故 马无故亡而入胡
C.果大亡其财 马无故亡而入胡D.宋有富人 家富良马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选文【乙】是一则民间故事,其蕴含的道理是祸与福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
B.选文【甲】的寓意是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C.选文【乙】概括而得的成语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D.选文【甲】中宋人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其原因是宋人与儿子的关系自然比与他邻居的关系要亲近。既然要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4.把下面课内文言文中关键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①
②
1.B 2.B 3.A
4.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得(了解)千里马啊!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回答1、2题
张秀才,寿州人也。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于宅旁,猝闻号声。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邻人惧,曰:“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惟君所欲为。”秀才强忍痛,曰:“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自具棺葬之,无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1.把课外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于宅旁,猝闻号声。
②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
2.张秀才的优点是: ,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是: 。(各写出一点即可)
1.①有一个买枪归来的邻居,晚上在他的房子旁边用枪试射,突然听到哭叫的声音。②况且怎么知道不是我没有道德,上天降下惩罚,杀掉我的儿子来报复我呢?
2.宽容或遇事冷静、善于调适心理等;不依法办事或迷信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文长传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①,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而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②,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③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徐文长传》
[注释]
①曲蘖(niè):酒的代称。②越:越国,今浙江东部,因徐文长是浙江绍兴人,故如此说。③欧阳公: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览朔漠 朔:北方。
B.风鸣树偃 偃:倒下。
C.韩.曾之流亚也 流:流放。
D.文长皆叱而奴之 奴:通“驽”,才能低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不以议论而伤格”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C.屠惧,投以骨。
D.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非常高尚,不同时俗相合,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文坛首领,徐文长都呵斥他们而认为自己才能低下。
B.徐文长的名声不能出于浙江是因为他才能还不很突出,没有人真正欣赏他。
C.徐文长已经不能在有司那里有所作为,于是就任性地饮酒,纵情于山水之间。
D.这篇传记由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写到诗文和书画的造诣,告诉我们,文学艺术植根于生活,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出作家的思想和感受。
4.文言翻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
1.C 2.A 3.B
4.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形作动 远 :形作动;所以:……的原因)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赵普当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少:很少
B.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竟:竟然
C.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卒:终于,最终
D.既薨,家人发箧视之。 箧:棺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句子“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C.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年轻时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所以官做到了宰相。
B.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C.文中介绍的赵普心胸开阔,善良厚道,办理政务决断干脆。
D.赵普反复向宋太祖推荐某个人做官,直至太祖大怒,撕毁奏章,那人还是没有被任用。
4.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
1.C 2.D 3.B
4.译: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于,谤讥,市朝,闻,都要讲求译出。)
附文言文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 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籍(即项羽)少年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东游会稽,渡浙江(今钱塘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竟:从头至尾。
B.于是梁奇其意 。 奇:以 ……为奇。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 勒:勒索。
D.毋妄言,族矣。 族:灭族。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乃教以兵法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略知其意。 安陵君其许寡人。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彼可取而代也。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项羽从小就想“学万人敌”,见了秦始皇后就说“彼可取而代也”,可见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
B.项梁曾经杀了人,因怕在栎阳被逮,所以才与项羽避仇吴中。
C.项梁在吴中时,主办“大徭役及丧”,并“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目的是考察宾客子弟的才能。
D.从这段文字中,还显现不出项梁此时有起兵反秦的打算。
4.翻译下列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C 2.C 3.A
4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陵君从谏
赵孝成王德①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于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②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注释:①德:名词作动词,认为…是好处,这里解释为:感激;②埽除:洒扫庭院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意:心里,内心)
B.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 (矫:假传命令)
C.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负:败给)
D.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就:到,来到)
2.下列加点的“乃”字与“乃与平原君计”中“乃”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公子指信陵君,他夺取了晋鄙的军权赶走了秦兵而救了赵国,赵孝成王准备拿五座城池来感谢他。
B.信陵君先自以为有功后感到惭愧是因为门客的分析让他觉得背魏而救赵不是有功的事,因此不应该自满。
C.赵孝成王说不出拿五座城池来感谢信陵君的话,是因为他后来舍不得这五座城池。
D.从文中信陵君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知错能改、不计回报的人。
4.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C; 2.B; 3.C;
4.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是一定要根据(凭借)实情判断。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第1—5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天 下 苦 秦 久 矣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下列句子中与“上使外将兵”句式结构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不可与争锋B.吴广以为然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士卒多为用者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你认为是什么样的才能成就了他?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1.天 下 / 苦 秦 久 矣
2.(1) ( 逃跑 ) (2)( 去、到 )
3.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4、(C)
5、(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2.《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3.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4.(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