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记与欧公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初似儿戏,然有验 而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未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

C.用麻黄根节及竹扇为末服之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疾矣 力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舐樊哙盾,可以治怯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医意用药多此比 固国不山溪之险

C.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此 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医问其疾之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土石何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1.A      2.B      3.B

 【附】文言文翻译

译文:

     欧阳修曾经跟我摆谈过这样的事情:有人生了病,医生问他是怎么得病的,他回答说:“坐船时遇上刮大风,惊恐害怕,然后就病了。”医生就在使用了多年、被舵工手上出的汗水浸透了的船舵把柄上用刀刮下一些碎屑来,加上丹砂、茯神一类的药,泡水给他喝了,他的病就好了。现在的《本草注别药性论》上说:“治疗出汗多的毛病,可以用麻黄的根节(麻黄,中药名,以茎枝入药,性温、味辛微苦,功能发汗;根节入药,性平、味甘,功能止汗)和被人用旧了的竹扇(上面浸透了人的手汗)来打成碎末让病人服用。”欧阳修就说:“医生凭借自己的揣度配药大都像这样,初看好像儿戏,但有时还真有效,恐怕这其中的道理还不容易招致责难吧。”我就对欧阳修说:“把毛笔、墨锭拿来烧成灰给学生吃,能够治疗愚蠢和懒惰吗?推而广之,那么,喝了伯夷(古代最清廉的人)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吃了比干(古代最忠诚的臣子)吃剩下的饭菜,就可以改掉谄媚的毛病;舔一舔樊哙(古代勇敢的壮士之一)用过的盾牌,就可以医治胆小的毛病;嗅一嗅西施(古代最美的女人)的耳环,就可以治好天生的丑怪残疾啦。”欧阳修听了我的话,大笑起来。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润八月十七日,我坐船进入颍州地界,因而想起20年前在这颍州拜见欧阳修的事,偶然回忆起当年跟欧阳修的一番笑谈,姑且把它了记下来。

说明:欧阳修(1007-1072),苏轼写此文时,欧阳修去世已近20年。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5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谢:道谢)

C.大王加(加惠:给予恩惠)

D.秦王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翻译下列句子。

(1)【原文】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2)【原文】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4.阅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简要分析。

答:

5.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

答:

1.B(B项 谢:道歉)

2.C(例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和B句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3.(1)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只要译准两个“使”,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只要译准“以……为长者”、“错意”,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可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5.第一问:诸葛亮

第二问:(此题是开放题。可自选角度,如可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等方面去谈。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1—6题。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渔人甚之( ) (2)如外人( )

(3)阡陌交通( ) (4)便还家(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 不以物喜,不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 缘溪行,忘路远近(选文)

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为 武陵人捕鱼业(选文)

不足外人道也(选文)

D.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3.翻译句子。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5.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6.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1)对……感到诧异            (2 )都,全  (3)交错相通     (4)通“邀”,邀请

2.D

3.(1)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重点词“乃”、“无论”,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重点词“俨然”、“属”, 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4.D

5.成语是:世外桃源;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6.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__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能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文言文《公输》(节选),回答1-4题。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氅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2)子墨子九之( )

(3)楚王问其( )

(4)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荆地 / 水陆草木

B.在宋城上待楚寇矣 / 莲之出淤泥不染

C.吾知所以距子矣 / 所以动心忍性

D.子墨子解带城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

3.翻译句子。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4.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公输》一文出自《墨子》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记述墨子的事。

B. 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九设九距尽”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C.“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个“诎”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吾不言”一句则表现他的阴险并带有威胁的意味。

D.选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

1.(1)虽是这样(2)同“拒”,抵御(3)缘故,原因(4)入侵   

2.B  

3.(1)我认为(大王派)兵将攻打宋国,与上面说的那个人的情况是同一类(性质)的。

(2)公输盘攻城的器械招数全施展尽了,而墨子的抵御之术还绰绰有余。

4.D

阅读《鱼我所欲也》这篇文言文,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下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得到

B.由是则而有不用也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D.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2、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B.得我欤:感激我的恩德吗?

C.行道之人:路上的行人

D.万钟则不辨辨义而受之: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

3、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

B.甚矣,汝不惠

C.策不以其道

D.浑沌待甚善

4、下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先用举例论证,从正面确立中心论点,再用假设推理,从反面强调。

B.第二段是举例论证,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C.第三段先用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接着又用排比,把“向”和“今”进行对比。

D.《孟子》说理透辟,论证雄辩,气势恢宏,语言流畅。

1、A  2、C  3、B  4、A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耕于南阳(弯腰)B.猥自枉屈 (屈尊就卑)

C.恐托付不效(没有效果)C.至于斟酌损益(增减、兴革)

2.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B.庶竭驽钝:愿意竭尽自己的力量

C.临崩寄臣以大事: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D.夙夜忧叹:整夜地忧虑叹息。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伤先帝之明 不物喜,不以己悲

B.恐托付不则治臣之罪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苛政猛虎也

D.若无兴德言 何陋

4.对上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即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

B.选文第一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为“出师”作铺垫,引出下文。

C.选文第二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其中“报先帝”呼应前文“三顾茅庐”和“临崩寄臣以大事”二事,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感情。

D.选文两段文字,字字句句都蕴含着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1—4 A  D   B  A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甲)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乙)文作者是 ,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请补写出文中的横线上空缺的句子。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杂然而前 (4)树林阴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试简要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欧阳修

2、泉香而酒洌   颓然乎其间者

3、(1)考虑,想到 (2)一起,共同 (3)摆开,摆放(4)遮盖

4、(1)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5、“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总之,作者用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甲)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其中。(乙)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私:偏爱B.宫妇左右,不私王 莫:没有谁

C.皆于齐 朝:朝见D.能议于市朝 谤:诽谤

2.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B.吾妻之我者C.皆以于徐公D.君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三组不一样的一项是:( )

A.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B.见渔人,乃大惊

C.甚矣,汝之不惠

D.于是入朝见威王

4.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邹忌是个爱美之人,经常与城北徐公比美,妻妾和客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

B.邹忌能从与徐公比美的事中发现与人比没好处。

C.邹忌从切身感受讽喻齐王,齐王虚心纳谏。

D.齐王听从邹忌的讽谏后,两年后达到内政修明。

5.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

2

3

4

D

B

C

C

5.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

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④,攻狄不能,垒于梧丘⑤”。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编蒉⑥,立则丈插⑦,为士卒倡:“无可往矣,宗庙亡矣,云白尚矣⑧,归于何党⑨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⑩之奉,西有淄上之虞⑾,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⑿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⒀之也。”明日,乃厉气循⒁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⒂,狄人乃下。(《战国策·齐策》)

①田单:齐国名将。 ②狄:本为齐邑,为北方少数民族所据。 ③鲁仲子;即鲁仲连,齐国高士。 ④颐:面颊,腮。⑤梧丘:近狄之齐地。⑥蒉:kuŒ草织的盛物器具。 ⑦丈插:同“杖锸”,手持挖土工具。⑧云白:魂魄的简写。“尚”通“丧” ⑨党:处所。 ⑩夜邑:即掖邑,齐地名。⑾虞:通“娱”。 ⑿淄渑:淄水和渑水两河。 ⒀志:知道、了解。 ⒁厉气循城:“厉”通“励”“循”通“巡”。 ⒂枹:f’鼓槌。

1、这篇文章使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选出“于”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垒于梧丘B.立于矢石之所C.归于何党矣D.今有人于此

3、与“汝之不惠”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乃援枹鼓之B.将军有死之心

C.将军之在即墨D.辍耕之垄上

4、指出各句中“而”的意义及用法

⑴攻狄而不下( ) ⑵挥泣奋臂而欲战( )

⑶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⑷黑质而白章( )

5、解释以下各句中的“所以”

⑴此臣所以报先帝( ) ⑵所以动心忍性( )

⑶此所以破燕也( ) ⑷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6、将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遂攻狄,三月而不下之也

②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7、请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

⑴上车弗谢而去

⑵乃厉气循城

8、田单起初三月不能下狄城,后来仅用一天就攻克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正如孟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引用 对比 比喻 对偶或夸张    

2、c      

3、c

4、①表转折②表修饰③表承接④表并列 

5、①②用来 ;③④……的原因

6、①于是就攻打狄城,打了三个月却没有攻克下来。

    ②田单的心思,先生知道得一清二楚。

7、①(田单)上车弗谢(鲁仲子)而去。 ②(田单)乃厉气循城。

8、开始有生之乐,无死之心;后来有死之心,无生之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三峡》,回答1—4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阙:通“缺”        襄:上

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4.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