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军事方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间:参与。
⑵狱:案件。
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⑷徧:通“遍”,遍及,普遍。
2.D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4.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阅读《秋水》这篇文章,完成1—4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 河:这里指黄河。
B.河伯欣然自喜 欣然:高兴的样子。
C.不见水端 端:端来。
D.闻道百 闻:听说,知道。
2.对下面加点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之:的。
B.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之:的。
C.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之:他,指浑沌。
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之:她,指淑女。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辩牛马 译文:分辨不清牛和马。
B.我之谓也 译文:说的就是我啊。
C.少仲尼之闻 译文:认为孔子学识少。
D.大方之家 译文:言谈大方的人家。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1.C 2.B 3.D 4.C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买其首五百金( )
(4)鸣之不能通其意( )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 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_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3题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语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
⑴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机变:
⑵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
⑶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
⑷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
2、翻译下面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3、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1.⑴巧妙的方式 ⑵通“御”,抵挡 ⑶入侵 ⑷即使
2.我知道您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现在不说
3.⑴不想放弃攻打宋国 ⑵心虚,想恐吓墨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1—4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阳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注: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和”)两兄弟,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义兴人谓为三横 ( ) (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3)而处尤剧 ( ) (4)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蛟或浮或没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为乡里所患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且人患志之不立 甚矣,汝之不惠
D.而年已蹉跎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翻译下面句子。
且人患志之不立
4、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1、(1)祸害 (2)希望 (3)更加厉害(4)传扬
2、C
3、再说人最可怕的是不树立志向
4、周处年少时是当地的祸害,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也可用原文回答:周处少时为乡里所患,后自修改,终为忠臣孝子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回答1~3题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之闻,起于鲁
3.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把下面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①
②
1.B 2.A 3.B
4.①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②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回答1、2题
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⑤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⑤德,恩德。⑥取,攻占。
1.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道于虞而伐虢 ②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①
②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①晋献公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②晋国攻下虢国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2.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与下列示例意思接近亦可。
示例一 唇亡齿寒。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
示例二 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示例三 假途灭虢。指以借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计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记与欧公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初似儿戏,然或有验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殆未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殆
C.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医以意用药多此比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医问其得疾之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1.A 2.B 3.B
【附】文言文翻译
译文:
欧阳修曾经跟我摆谈过这样的事情:有人生了病,医生问他是怎么得病的,他回答说:“坐船时遇上刮大风,惊恐害怕,然后就病了。”医生就在使用了多年、被舵工手上出的汗水浸透了的船舵把柄上用刀刮下一些碎屑来,加上丹砂、茯神一类的药,泡水给他喝了,他的病就好了。现在的《本草注别药性论》上说:“治疗出汗多的毛病,可以用麻黄的根节(麻黄,中药名,以茎枝入药,性温、味辛微苦,功能发汗;根节入药,性平、味甘,功能止汗)和被人用旧了的竹扇(上面浸透了人的手汗)来打成碎末让病人服用。”欧阳修就说:“医生凭借自己的揣度配药大都像这样,初看好像儿戏,但有时还真有效,恐怕这其中的道理还不容易招致责难吧。”我就对欧阳修说:“把毛笔、墨锭拿来烧成灰给学生吃,能够治疗愚蠢和懒惰吗?推而广之,那么,喝了伯夷(古代最清廉的人)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吃了比干(古代最忠诚的臣子)吃剩下的饭菜,就可以改掉谄媚的毛病;舔一舔樊哙(古代勇敢的壮士之一)用过的盾牌,就可以医治胆小的毛病;嗅一嗅西施(古代最美的女人)的耳环,就可以治好天生的丑怪残疾啦。”欧阳修听了我的话,大笑起来。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润八月十七日,我坐船进入颍州地界,因而想起20年前在这颍州拜见欧阳修的事,偶然回忆起当年跟欧阳修的一番笑谈,姑且把它了记下来。
说明:欧阳修(1007-1072),苏轼写此文时,欧阳修去世已近20年。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5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谢)
C.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
D.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翻译下列句子。
(1)【原文】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2)【原文】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4.阅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简要分析。
答:
5.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
答:
1.B(B项 谢:道歉)
2.C(例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和B句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3.(1)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只要译准两个“使”,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只要译准“以……为长者”、“错意”,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可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5.第一问:诸葛亮
第二问:(此题是开放题。可自选角度,如可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等方面去谈。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