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广爱人( ) (2)广故言欲亡( )

(3)王侯将相有种乎( ) (4)从民也(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卒多用者 / 吴广都尉

B.广起,夺杀尉 / 为坛

C.陈胜佐,并杀两尉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

D.壮士不死即已 /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句子: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

4、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

1、向来   多次(屡次)  难道 愿望

2、B

3、即使仅能免于斩首,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个。

4、故 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6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 耶?

2、解释下殒句中加点的词。

(1)苦支备( ) (2)虽有少( )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 )(4)臣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翻译:

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 耶?

2、每年  劳累(劳苦) 隐患(祸患) 对……感到奇怪

3、(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4、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尽南海(物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锋利)

B.险而民附(国都) 此用武之(地方)

C.贤能为用(他) 子之不知鱼乐全矣(助词,无义)

D.挟天子令诸侯(表示承接关系) 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表示转折关系)

2.句子翻译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 ②孙权:

③荆州、益州: ④诸戎、夷越: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1.B

2.略

3.此诚不可与争锋    可以为援    夺取、占领    和、抚

4.示例:选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汉明帝尊师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太师在(     ) ②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③拥经而(     ) ④抚荣垂(      )

2.翻译句子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1.这   全部  走上前   眼泪

2.每当桓荣患病,汉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

3.围绕“尊师”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

(1)小惠未,民弗从也 徧: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3)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 再:

(4)既克,公问其 故: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5.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1.(1 )徧:通“遍”,普及,普遍。

(2)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等祭品。

(3)再:第二次。

(4)故:原因,缘故。

2.(1)译文: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译文: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3.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答: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答: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又何焉 间: 。 神弗也 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4.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

1.间:参与。        福:保佑、赐福

2.①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答案: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战。

3.答案:此题为开放题,赞同理由只要联系到“取信于民”即可。如:曹刿从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体察民情,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方面,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赞同。

4.答案:只要围绕一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可贵之处如: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用。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亲自参加战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乎 信:___________

(2)不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后从之 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1.答案:(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

2.(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1.(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

(1)躬:亲自。       (2)猥: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攘:排除,铲除。 (4)弗:不,没有。

2.译文:(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3.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2)都是求贤若渴;(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

5.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6题。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了春秋》)

[乙]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rèn):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去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齐之辞者也__________ B.王曰,何__________

C.晋平公与群臣饮,饮__________D.非君人者之言也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齐人固善盗/吾尝疑

B.吾欲辱/辍耕垄上

C.喟然叹曰/重修岳阳楼

D.撞之/而两狼之并驱如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提示,将[甲]文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在A.、B.两处。

A. →楚王当堂羞辱→ B. →楚王自取其辱

5.请你根据[乙]文内容展开想象,将晋平公躲避师旷“援琴撞之”时的场面生动地续写出来。(要求:续写时要有晋平公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晋平公话音刚落,

6.[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1.A.习:熟练(熟悉)  B.坐:犯罪  C.酣:喝酒喝得畅快  D.是:这

2.C

3.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A:楚王密谋策划(楚王与臣预谋、楚国君臣密谋)(意对即可)

B:晏子巧妙回击(晏子机智反击)(意对即可)

5.开放性试题。(能围绕文章内容展开想象,符合要求即可)

示例:晋平公话音刚落,突然发现一张琴向自己飞来,他急忙站起来,衣襟散乱,惊慌失措地躲到一旁。琴撞到墙上,“当”的一声摔成了几片。他吓出了一身冷汗,惊疑不定地望着师旷。

6.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说话艺术”,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小惠未,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战 不物喜,不以己悲。

B.战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D.小大狱 四时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军事方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间:参与。

⑵狱:案件。

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⑷徧:通“遍”,遍及,普遍。

2.D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4.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