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王加惠(恩惠) 以大易小(交换)
B.秦王不悦(高兴) 请广于君(扩充)
C.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休祲降于天(吉祥)
D.秦王色挠(屈服) 寡人谕矣(告诫,说)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文句,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我呆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你错误地理解了我的意思。)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的吗?)
D.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国却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本文②③④段集中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第③段中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待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的进行对比,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的对立人物,秦王暴厉唐雎谦恭的对立策略,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
4.唐雎如同晏子、张仪、蔺相如一样,极善外交辞令,试举例分析唐雎的语言技巧(有理有据地说出一点即可)。
1.D
2.B
3.D
4.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言辞委婉,言之有“节”,分析扣住“宁守弗易”即可;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分析扣住第③段中秦王与唐雎一问一答即可;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分析扣住“与臣而将四矣”和“挺剑而起”即可。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5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1.(1)交错相通 (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__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阅读文言文《右溪记》,完成1~5题。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垂阴相荫( ) ②乃疏凿芜秽(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3、下面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C.本文前一部分是记叙,介绍了小溪的位置、环境和特点。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遗憾以及介绍名称的由来。
D.本文通过叙述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4、文中画线句子从哪些角度描写右溪的水?请分别举例说明。
5、右溪的自然景观有哪些奇特之处?作者对右溪的喜爱与眷恋同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的“ , ”两句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1、①yìn 荫庇,遮蔽;②huì 污秽,肮脏。
2、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有的形成旋涡,有的激起浪花,有的激荡倾注。
3、C
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如“南流数十步”写溪水的“小”;“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描写溪水触石的各种形态。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攲嵌盘屈,不可名状”表明怪石是被溪水冲激所致,间接地描写了水势,同时又交待了溪水所在的环境。
5、怪石“攲嵌盘屈”、清流“洄悬激注”、木竹“垂阴相荫”。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亲戚畔之 畔: (2)攻亲戚之所畔 亲戚:
(3)委而去之 去: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叛”,背叛 (2)内外亲属 (3)离开 (4)限制
2.(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说明:答对两种即可得满分。
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
阅读文言文,回答第1-5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宜: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1.(l)为: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 (2)宜:应当
2.(l)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①表达方式:都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只答抒情不给分)② 修辞方法及作用:甲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层层深入地引出文章主旨。乙段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乙段通过对比,衬托了莲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
4.(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莲,花之君子者也。
5.应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句中选择作答。选其它句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为贤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1.B
2.B
3.(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4.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5.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丙文翻译】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祖逖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俱:
②及渡江 及:
③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之:
④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
⑤睿素无北伐之志 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②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3.“同寝,中夜闻鸡鸣”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让你得到什么启示?
1.①一起 ②等到 ③的 ④如果、假如 ⑤平素、向来
2.①“这并不是不好的声音!”于是就起床舞剑。
②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一定大有人在
3.闻鸡起舞。启示:把勤奋努力,不断磨炼自己的精神用于自己的学习。(围绕这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猿则百叫无绝
B.野芳发而幽香 发闾左適戍渔阳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描绘了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抒发了作者无穷的乐趣:
B.第③段描绘了四幅温馨的画面,其顺序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C.第④段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义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欧阳修被贬滁州,纵情山水,与民同乐,深受百姓喜爱。他离职后,百姓为纪念他修建了“醉翁亭”。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难度较大。A项的“绝”都是“停止”的意思。B项其一“发”是“开”的意思;其二“发”是“征发”的意思。C项其一“得”是“领会”的意思;其二“得”通“德”,是感激的意思。D项其一“名”为动词,“取名”的意思;其二“名”为名词,“名字”的意思。因为文言文用语灵活,一种情况是一词多义,一种情况是词类活用,一种情况是文言通假,还有的是古今异义,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前后语境辨别语义。
2.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虚词多种用法的能力,难度适中。B项的“之”同为助词,可译为“的”。A项其一“于”为介词,可译为“在”,其二“于”为表比较的介词。译为“比”。C项“也”其一表感叹语气;其二:表判断语气。D项其一为介词,相当于“于”;其二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文言虚词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一般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题一般都是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查语法,因此做这类题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二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总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推断用法和意义。平时应注意积累。
3.D【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推断能力,较容易。从课文第①段“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以推断出D项“醉翁亭”并非欧阳修离职后百姓为纪念他而修建。因为这类题考查的多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在平时要注意理解文意,熟悉课文内容。
4.(1)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2)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晏子谏景公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刘向《晏子春秋》)
[注]①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景公:齐国国君。②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公被狐白之裘( )
(2)娶子入见,立有间( )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1.(1)通“披”,披着(2)晋见或拜见
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3.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晏子:体恤民情(关心百姓),善于进谏。
【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三天不转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侧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三天,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暖和了却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闲了却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您不曾想到别人啊。”景公说:“好!我受到教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 )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3)所以动心忍性( ) (4)困于心,衡于虑(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2)
4.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D
2.(1)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2)为了(3)用这些来……(4)阻塞,不顺畅
3.(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
4.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
5.示例:怒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2分)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