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乖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 :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 斫:砍削。 樵:柴。薪:柴禾。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渔人甚之_____ ②深入忘_____

2.翻译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3.“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_____一词相仿。

4.“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5.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

1.①对……感到惊奇    ②同“返”,返回

2.(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

3.豁然开朗

4.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5.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__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②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③袂:就是衣裳的袖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 )

(2)岂五百里哉?( )

(3)傧者道 ( )

(4)婴最不肖,故使楚矣( )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4.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错通措;只、仅仅;改; 适宜。

2.(1)如果士一定发怒的话,就会倒下两具尸体,血流出五步远,天下的人都会穿着白色的孝服,今天正是这样的时候。)(2)齐国派遣使臣,根据使臣的不同素质派到不同君主(的国家),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

3.唐雎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4.晏子、蔺相如等,事迹略。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行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___ (2)不可谓知类 知类:______________

(3)而去之 委:_____________ (4)天下之 顺:______________

(5)妻妾之 奉:_____________ (6)非梧桐不 止: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____________

A.曾益其所不能。 B.然胡不已乎?C.衡于虑。 D.亲戚畔之。

3.翻译下面句子。

(1)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心忍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写众多历史人物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主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初中生角度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违背( 2)明白事理 (3 )放弃 (4)顺从,服从 (5)侍奉 (6)栖息

2.B 

3.(1)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3)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4)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引出下文的论述,说明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只有到艰苦环境里去磨炼才能成就人才。

6.(说得有道理即可)

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冬之时,则常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睛初霜旦,林寒间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则湍绿潭 素:_______ (2)属凄异 引:_______

(3)夕日欲 颓:_______ (4)上下白 一:_______

(5)带月锄归 荷:_______ (6)少闲人 但: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①段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表现三峡( )

A.两岸的雄伟气势B.三峡的雄伟气势

C.三峡的全貌D.整体写三峡

4.选文②中运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请写出相关的句子。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表现三峡不同季节景物的神韵,作者在用词上下了功夫:

写冬春之景,用了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等词;

写秋天的景色,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

1.(1)白色   (2)延长   (3)坠落  (4)全  (5)扛着  (6)只是

2.(1)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租用看相同的人很多,即使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3.两岸的山     A

4.夸张“有时朝发白帝……不如疾也。”

5.素   绿  清    影        寒   肃    凄   哀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l-4题。

(1)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语录句中加点的词语。

(1)能讥于市朝 谤: (2)寡人之耳者 闻: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3.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土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4.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1.(1)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2)闻:使……听到

2.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或: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评分标准:重点词“地”、“方”翻译正确即可。

3.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在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沂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 ②林寒涧:__________________

引凄异:____________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也: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激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用原文语句作答

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____”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引用的渔者歌谣是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三峡四时的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而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真(或实在)②寂静  ③)         连续 (4)快

2.(1)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大叫,声调接连不断凄凉怪异,在空旷的山谷,猿猴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巴东三峡巫峡长,猿猴三声泪沾赏。

4.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5.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到三峡观光。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奇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的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④。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⑤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⑥。” 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⑦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⑧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⑨,曰:“子细⑩看之,亦未能好。”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改)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⑤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⑧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即仔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朝夕把玩,令其暗 (陈旧)B.有右军真迹,之已久(珍爱)

C.而不出,得非诳乎 (答应)D.昨所呈数纸,幼时(文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呈邕 必分人B.萧疾掩己 如土石何

C.许不出 溪深鱼肥D.子细看 汝心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在坐者咸以为然。

②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4.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1.D                          

2.A

3.①在座的人都认为说得对。

②为什么说它是右军的真迹呢?鉴别力到哪里去了呢?

4.在不明真相之前,李邕拿着赝品“寻绎久”,说“平生未见”;得知真相后,他“略开视”,说“子细看之,亦未能好”。这表明李邕是一个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的人。(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给分;“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 ”答出其中两点给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圮(pǐ):倒塌。②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③柿(fèi):木片。④颠:颠倒、荒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 )

(2)十岁,僧募金重修( )

(3)尔辈不能物理( )

(4)沙为坎穴(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当求之上流 ②有亭翼然临泉上者,醉翁亭也

B.①以为顺流下矣 ②满坐宾客无不仲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先天下忧而忧

D.①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②男女衣着,悉外人

3.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4.读了上面的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1)岸边  (2)经历  (3)探究  (4)冲击,侵蚀

2.B

3.(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

(意思对即可)

4.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照常情主观作出判断。(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强不知为知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里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方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释】①质:作为保证人。②赌:用财物作注比输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曰:“从土里生成。”

(2)已而遍问十人

(3)于南方

(4)或曰:“菱须去壳。”

2.楚人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此人固执己见,难以进步,但是,从这句话中能看出他还有一个优点。请你说出这个优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4.北方人因对菱一无所知而闹出这场笑话,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1.(1)有人  (2)一会儿  (3)做官  (4)吃

2.嘴上虽然不认输,但是不赖帐。(意思对即可)

3.有个自出生以来不认识姜的楚国人说:“这是从树上长成的。”(意思对即可)

4.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学习,我们都决不能不博装懂,否则就会贻笑大方。(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场主积(xīn)其中,(zhān)蔽成丘

B.屠仍奔(yǐ)其中,(chí)担持刀

C.目似(míng),意(xiá)甚

D.身已半入,止露(kāo)尾

2.用“/”为下面这句话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请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4.文中与“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

5.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场主积薪中 (麦场)

B.一狼洞中 (柴堆)

C.意将隧人以攻后也 (狼)

D.屠自后断股 (狼)

6.请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1.A

2.其一/犬坐于前。

3.晚、少时、久之、顷刻(写出其中两个词语即可)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C

6.示例: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7.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凭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意到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