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项为之( ) ②怡然称快( )

③以土凸者为丘( ) ④出神( )

2、翻译“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3、下列各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昂首观之B.、使之冲烟而飞鸣C.、故时有物外之趣D.、驱之别院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童年趣事。

①、

②、

③、

5、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1、①、通“僵”,僵硬的意思。 ②、安适、愉快的样子。 ③、小石块。 ④、正。

2、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3、C

4、①、观蚊成鹤  ②、神游土墙花台  ③、观虫斗和鞭蛤蟆

5、明察秋毫的观察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天真烂漫的好奇心(或童心)。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先帝知巨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伟、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稚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夙夜忧叹(早晚)B.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

3.概括选文第二段内容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1.D

2.译文:希望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3.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4.“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少提一剑乡里 将相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1)离开  (2)至 或 到 达到

2.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

3.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艰难创业;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①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渔人甚之( 阡陌交通

颖脱不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C.芳草鲜美,落英缤纷D.遂与外人间隔

3.请从[]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4.[]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5.翻译下列句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D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5.①略②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阅读文言文《盲子失坠》,完成练习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嘲笑)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盲子涸溪 道: ②兢兢握 固:

③自分失手堕深渊矣 必: ④握楯长 号:

(2)下列句子中“之”与“久之,力惫”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之习辞者也B.知之为知之C.项为之强D.跪而拾之以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② 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①道:走(过)。②固:紧紧。③必:一定   ④号:大喊

(2)B

(3)①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②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4)①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满足两点给全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州,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己定,兵甲己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以伤先帝明 之: 攘除奸凶 攘除: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将既帝室之胄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以向宛

B.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伤先帝之明,

C.将军身益州之众出于秦州 当奖三军

D.则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受以来,夙夜忧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 。(用原文回答)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一句话是

1.之:(助词)的。    攘除:排除,铲除。 

2.C   

3.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或“兴复汉室”;或“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5.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1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2 ,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按原文默写(1) (2)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时有物外之趣( ) (2)昂首观之,项为之( )

(3)数十,驱之别院( ) (4)喷以烟(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文中至少找出两个成语:

5、《童趣》一文的作者是 ,选自《 》。作者在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1)他做这件事感受到怎样的“物外之趣”?(2)从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藐小之物   以土砾凸者为丘

2.(1)所以  (2)同“僵”僵硬  (3)鞭打  (4)慢慢地

3.(1)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2)瘌蛤蟆舌头一伸出来,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任选两个)

5.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写趣》

童年的作者把眼前的空间想像为蓝天,把自己喷的烟想像为飘浮空中的白云,把蚊子想像为仙鹤。这些想像都超出了他眼前的事物本身,似乎在观赏“鹤唳云端”的景象,享受到了物外之趣。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像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⑤属客:通“嘱”,劝酒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既而月不雨(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始治官舍,为亭堂之北 每自比管仲、乐毅

B.是岁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C.忧者乐,病者以愈 不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雨 陈涉立为王,号为张楚。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4.《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 的思想感情。

1.①第二年   ②满或整个  

2.C

3.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

4.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⑵不足为外人道也。

.

3、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任选一句即可)

.

4、从两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 ;(2) ;(3)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延:邀请

(4)属:类

2.⑴渔人一件一件地向他们讲述自己知道的事,桃花源中的人都感到惋惜。

⑵不必对外面的人说起。

3.略

4、(1)环境优美;(2)和睦安乐;(3)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题。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豆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元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志”是____意思,“山市”即____,与相似。

2.解释加点的词。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有,惟楼一座,直接霄汉。

(1)乌____(2)危____

3.翻译句子。

(1)而楼上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2)然数年恒不一见。

4.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1.记述  山中蜃景  海市蜃楼

2.(1)乌:通“无”    (2)危:高

3.(1)(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2)然而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4.从时间上看,“山市”常常出现在拂晓时分,且“山市”中“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所以称之为“鬼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