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至3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用原文概括“群臣吏民”争相进谏的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 ____。这些变化说明: 。
1.①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
②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2.邹忌由自己的妻、妾、客讨好逢迎自己而使自己受到蒙蔽一事,联想到王手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无不讨好逢迎大王,由此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
3.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齐王纳谏使朝政弊端越来越少(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至4题。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②以赈③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指阿县。②廪:粮仓。③赈:救济。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追者反曰
(2)库无兵,仓无粟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线标出来。
3.从全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
4.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①通“返”(返回)②兵器,武器
2.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3.把兵库里的武器锻制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民。
4.子奇关心人民、重视生产,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轻而易举的打败魏国。
附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他。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和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用自己家的兵器迎战,打败了魏国军队。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5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也。不美则不令人多,不多则不令人败。
予有一室,题之曰“远美轩”,而扁其中曰“冷淡”。非不爱美,惧祸之及也。夫鱼见饵不见钩,虎见羊不见井,猩猩见酒不见人,非不见也,迷于所美而不暇顾也。此心一冷,则热闹之景不能入;艳冶之物不能动。夫能知困劳、抑郁、贫贱、坎坷之为详,则可与之言道矣。
①多:过度。②媒:导致,招致。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是: (2)动: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非不爱美,惧祸之及也。
3.[甲]文中哪句话论证了“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4.[乙]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5.[乙]文中的“能知困劳、抑郁、贫贱、坎坷之为详”与[甲]文中哪一观点相似?
1.(1)是:这样的。 (2)动:打动(或惊动)。
2.(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发奋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2)不是不喜欢美好的事物,而是害怕灾祸降临。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放纵自己的欲望,追求各种享受,是致祸的根由。
5.生于忧患
阅读短文,完成1—4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胡公按部③,令所过无供张④。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 ②艺:种植。 ③按部:巡查部属。
④供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 ⑤橐(tuó ):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
(1)泥于掌故 ( ) (2)躬历山川( )
(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4)计利而忘义 ( )
2.将甲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甲乙两文主要写到了海瑞的哪些事迹?甲文中用到海瑞事迹的作用是什么?
4.甲乙两文中海瑞的形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拘泥(2)亲自(3)办事成功(4)盘算,考虑
2.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3.海瑞躬亲治水;生活节俭;惩罚总督之子。甲文用海瑞治水的事迹作为例证,用来论述只有不辞辛劳亲自奔走、清正廉洁才能取得治水的成功这一道理。
4.相同点:清廉。不同点:甲文还表现了海瑞不辞辛劳的特点,乙文还表现了海瑞不畏权势,为人刚正的特点。
阅读文言文段,完成1-5题。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选择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B.曩与吾祖居者(nǎng)曩:从前。
C.谨食之,时而献焉(sì)食:吃D.蒋氏大戚(qī)戚:悲伤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殚其地之出 ②则久已病矣
3.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4.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5.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6.【乙】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选用【甲】文中的一句话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7.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乙】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1.C
2.①用尽 ②困苦不堪
3.①你要哀怜我并使我活下去吗?②一年里面冒死亡危险有两次。
4.D
5.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6.苛政猛于虎也
7.示例:为避苛政情愿舍生伴猛虎。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本文用骈散结合的语句为我们描绘了三峡优美的意境,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
4.文中的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风景秀丽,而如今的三峡触目所见是浊流滚滚,黄浪滔滔,时有垃圾漂浮而过,请你就此分别给沿江居民和政府提出相关建议。
给居民的建议:
给政府的建议:
1.(1)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2)逆流而上;(3)消失;(4)连接。
2.(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月亮也看不到。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3.选出例句,从语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即可。
4.答案示例:给居民的建议:不要往江中直接倾倒垃圾等废物,各家厕所修建化粪池,人畜粪便处理后再排放,不随意砍伐树木,注重水土保持等等。
给政府的建议: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在沿江城市修建污水处理厂,严禁往江中排污,轮船要求设立垃圾和废水废油处理装置,对污染行为进行从重从严处理,加强沿江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等等。(针对题目中出现的污染状况,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岳阳楼》,完成1—5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去国怀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满目萧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进亦忧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不以物喜 何以战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览物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选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例如把“迁客骚人”的情怀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请再写出两组对比。
5.此文是范仲淹被贬之后所作,但从文中我们依然看到他怎样的博大胸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1.属,通嘱,嘱咐 备,详尽 去,离开 然,……的样子
2.A
3.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4.略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在现实社会中仍然需要,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这也是间接的服务于社会的国家。在实现自己的理想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坎坷和矛盾,这时就需要我们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自己和社会才会得以和谐的发展。
阅读《黄鹤楼》,完成1—3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②遂以名楼。( )
③上倚河汉。( ) ④四闼霞敞。( )
2.请选择文中一组对偶句或对偶短语,将它抄下来并写出意思。
句子:
意思:
3.根据本文的描写,请至少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黄鹤楼的主要特点。(不可直接用原文词语)
1.①休息 ②命名 ③靠着 ④门
2.对偶句或对偶短语选择正确。
3.不设统一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
①食马者 ( )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执策而临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
3.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秦穆公亡马
秦穆公亡马,歧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捕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赐酒而赦之。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4.翻译下列句子
君子不以畜害人
5.秦穆公的所作所为,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1.同 “饲”喂养 驱使 同“现”显现 鞭子
2.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有才德的人不因为畜生而杀人
5.为人处事要宽大为怀,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亦能换来忠诚。
阅读《陈涉世家》选文回答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九百人屯大泽乡 屯: (2)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王:
(3)岂直五百里哉 直: (4)引喻失义 义:
(5)斟酌损益 损: (6)性行淑均 淑:
2.指出下面没有假字的一项。( )
A.固以怪之矣。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欲信大义于天下。 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翻译下面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挟天子以令诸侯。
(4)怀怒未发,休梫降于天。
4.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5.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停驻 (2)称王 (3)只,仅仅 (4)适宜,恰当 (5)除去 (6)善
2.D
3.(1)如今逃跑抓回来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吗?
(2)扶苏因为多次劝谏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3)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4)心里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4.(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天下苦秦久矣。
5.(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
(2)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