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鉴:镜子。 ②亡:通“无”,丢失,没有。 ③比:最近,近来。 ④藁:通“稿”。 ⑤止:通“只”。 ⑥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一种长板,用象牙或竹、木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恢弘志士之气( ) ⑵以陛下平明之理( )

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可衣冠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的第三条建议是“ ”,

【乙】文中魏征在遗书中给唐太宗所提的意思相近的建议是“ ”。

(用原文回答)

4.从选文中看,你觉得诸葛亮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点?

1.(1)动词,发扬扩大 (2)显示 (3)痛心遗憾 (4)使……端正

2.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3.“亲贤臣,远小人”“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

4.他们都是忠臣,为国为民,殚精竭虑,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时甚至还要冒死进谏。(抓住“忠”字,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 弈秋,通①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节选)

【注释】①通:全。 ② 援:拉,拉开。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慕圣贤之道。( )

(2)使弈秋二人弈。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读完甲文和乙文后,你从中分别悟出了什么治学道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求学和弈秋诲弈的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些名言?请任写出两条。

1.(1)更加(1分) (2)教

2.(1)于是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因此我读了很多书。

(2)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学问)比不上前一个人呀。

3.甲文:做学问要刻苦勤奋,还要谦虚好学、尊重师长。

乙文:做学问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4.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满招损,谦受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千里毁于随。(相关即可)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

(2)本爱丘山 性:

2.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甲】文中有一个成语“豁然开朗”,它与《游山西村》中一句诗的意境相似,这句诗是什么?

4.对比阅读【甲】【乙】两文,理解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谈谈你对这种生活的情景的理解。

1.①交错相通。②天性。

2.①老人孩子,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②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环境优美,生活安定,没有战乱之苦,人与人之间和睦、平等相处。这里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生活和美。(意思对即可)

阅读与欣赏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诸葛亮向后主追述以往经历有何深意?

1.苟且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达(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阅读与欣赏

郭晞者,郭子仪之子也。晞在邠州,纵士卒为暴,节度使白孝德之,子仪故,不敢言;泾州刺史段秀实自请补都虞侯,孝德从之。既任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以刃刺酒翁,坏酿器,秀实使卒取十七人首悬市门。晞一营大噪,尽。孝德震恐,召秀实曰:“奈何?”秀实曰:“无伤也,请往解之。”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秀实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常侍汝邪,副元帅负汝邪?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晞出,秀实责之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念始终。今常侍纵卒为暴,,乱由常侍出,而罪及副元帅;,然则郭氏功名,其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敢不从命”顾叱左右:“皆解甲,敢哗者死!”秀实因留宿军中。晞通夕不解衣,戒左右卫秀实。旦,俱至孝德所,谢且请改。邠州由是无患。

注:①都虞侯:掌管军纪的官员。②躄:两腿瘸。③常侍:指郭晞你们。④副元帅:指郭子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节度使白孝德之( ) ②尽( )

③常侍汝邪( ) ④因曰( )

2.以下句中的“以”与“以子仪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头抢地耳  B.是众议举宠为督

C.固怪之矣  D.杀之应陈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敢不从命!

1.①担忧,忧虑   ②穿上战甲 ③辜负,对不起④告诉 

2.B

3.幸亏您用道理教导我,您(对我)的恩德很大,(我)怎么敢不从命呢!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1—4题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其虫曾有。 旧 ( ) 之( )

(2)土人“傍不肯”。 土人( ) 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选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点明“傍不肯”外貌特征的句子:

(2)表现“傍不肯”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子:

4.结合下面对“生物防治”的注释,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向病虫草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技术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旧:以前,过去;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2)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之,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2.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3.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旬日子方皆尽。

4.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在人们日益关注环境,建设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的今天,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意思正确、句子通顺即可)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丁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山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傅说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

(3)入则无法家士 ( ) (4)国亡( )

2.先用“/”给下旬划分朗读节奏(只标两处),再将它译成现代汉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要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列举舜等六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l)任用,选拔   (2)这(个)  (3)通“弼”,辅佐 (4)常常,经常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一切)表现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里,(这)之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运用排比手法,以较强的语势和大量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人如果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

5.答案略。(可从“困难对人的成长的意义”方面入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选文第②段以动静结合写潭中鱼,“ ”写出游鱼的静态,“ ”写出游鱼的动态,而“ ”一句则把鱼写得生动传神,也把水的澄澈清透写得淋漓尽致。(用原文语句填空)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皆若空游无所依

3.不矛盾,因为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被贬到永州,心中愤懑难平,寄情山水以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 遂为文章 (2) 非我为 (3) 为人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3.蚕和蛛各指什么人?

1.(1)带花纹的织品   (2)疑问代词,哪一个   (3)打算

2.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

3.蚕指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的人。蛛指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的人。

参考译文: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中吐出纵横的蚕丝,嫩黄的嘴巴金光灿灿,把自己裹得紧紧的。蚕妇把你放到开水里,抽成长丝,于是便丧失了生命。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说:“我固然是自杀。(但)我吐的东西,接着织成有华丽花纹的绸缎,天子穿的龙袍,百官穿的礼服,哪一样不是我(吐丝)做成的呢?你却是空着肚子到处去寻找食物,嘴里吐出纵横的丝,织成罗网,在罗网里坐着窥视,蚊、虻、蜂、蝶经过的,没有不被杀死的,(然后)用它们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你的)技巧高是高,(可是)多么残忍啊!”蜘蛛说:“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肯为自己!”咳,世界上愿意做蚕而不做蜘蛛的人是很少的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②焦思:焦虑思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___________

②人恒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

③乃身焦思 苦:_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

②女忘稽之耻邪?

译文: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答:

1.①奋起,指有所作为 ②犯错误 ③使……痛苦

2.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②你忘记了在吴国(会稽)所受的耻辱了吗?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4.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现实意义围绕“物质生活优越了,仍需要具有忧患意识”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