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能勿丧耳 丧:沮丧
B.呼尔而与之 与:给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人皆有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醉翁之意不在酒
C.不效则治臣之罪D.宋何罪之有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在本文中指的是
A.羞恶之心B.恭敬之心
C.恻隐之心D.是非之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A(丧失)
2.A(例句:代词A.代词 B.助词 C.助词 D.宾语前置的标志)
3.A
4.(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能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了。
(2)所厌恶的事物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回避。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句子。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考虑,想到②于是,就③共同、一起④清闲的人
2.①解开衣服想(打算) 睡觉时,月光照射到门里,我愉快地(高兴地或欣喜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竹子)和翠柏(柏树)的影子。
3.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在其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比较阅读,回答1—4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释下列字词。
卑鄙: 驱驰: 笃: 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3.一代贤相诸葛亮纵观历史得到的朝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是什么?并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4.结合所给的甲、乙两文,你对诸葛亮如何评价?
1.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驱驰:奔走效劳。
笃:(病势)沉重。 辅:辅佐。
2.①在兵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奉旨执行任命。
②你和丞相处理事务,侍奉他就像对待你的父亲。
3.历史教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例子:兴亡例子应各举一。
4.围绕“忠”,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黄鹤楼》一文,完成1-4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州城西南隅 (2)上倚河汉 (3)四闼霞敞 (4)坐窥井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划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
1.(1)角落 (2)靠 (3)门 ( 4)城乡
2.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3.不好。用神话传说能给黄鹤楼增添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这既为下文伏笔,又表现了本文的主旨。
4.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登楼的感触,悠闲自在地一“坐”,城乡之景便尽收眼底,身微“俯”手轻“拍”,云雾之仙气便尽揽入怀。这两句虽未说楼高,但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矗立在读者的眼前。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①,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②矣!朕比③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④,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⑤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⑥,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鉴:镜子。 ②亡:通“无”,丢失,没有。 ③比:最近,近来。 ④藁:通“稿”。 ⑤止:通“只”。 ⑥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一种长板,用象牙或竹、木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恢弘志士之气( ) ⑵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可正衣冠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的第三条建议是“ ”,
【乙】文中魏征在遗书中给唐太宗所提的意思相近的建议是“ ”。
(用原文回答)
4.从选文中看,你觉得诸葛亮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点?
1.(1)动词,发扬扩大 (2)显示 (3)痛心遗憾 (4)使……端正
2.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3.“亲贤臣,远小人”“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
4.他们都是忠臣,为国为民,殚精竭虑,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时甚至还要冒死进谏。(抓住“忠”字,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 弈秋,通①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节选)
【注释】①通:全。 ② 援:拉,拉开。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益慕圣贤之道。( )
(2)使弈秋诲二人弈。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读完甲文和乙文后,你从中分别悟出了什么治学道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求学和弈秋诲弈的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些名言?请任写出两条。
1.(1)更加(1分) (2)教
2.(1)于是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因此我读了很多书。
(2)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学问)比不上前一个人呀。
3.甲文:做学问要刻苦勤奋,还要谦虚好学、尊重师长。
乙文:做学问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4.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满招损,谦受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千里毁于随。(相关即可)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
(2)性本爱丘山 性:
2.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甲】文中有一个成语“豁然开朗”,它与《游山西村》中一句诗的意境相似,这句诗是什么?
4.对比阅读【甲】【乙】两文,理解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谈谈你对这种生活的情景的理解。
1.①交错相通。②天性。
2.①老人孩子,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②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环境优美,生活安定,没有战乱之苦,人与人之间和睦、平等相处。这里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生活和美。(意思对即可)
阅读与欣赏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诸葛亮向后主追述以往经历有何深意?
1.苟且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达(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阅读与欣赏
郭晞者,郭子仪之子也。晞在邠州,纵士卒为暴,节度使白孝德患之,以子仪故,不敢言;泾州刺史段秀实自请补都虞侯①,孝德从之。既任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以刃刺酒翁,坏酿器,秀实使卒取十七人首悬市门。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秀实曰:“奈何?”秀实曰:“无伤也,请往解之。”选老躄②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秀实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常侍③负汝邪,副元帅④负汝邪?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晞出,秀实责之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念始终。今常侍纵卒为暴,,乱由常侍出,而罪及副元帅;,然则郭氏功名,其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敢不从命!”顾叱左右:“皆解甲,敢哗者死!”秀实因留宿军中。晞通夕不解衣,戒左右卫秀实。旦,俱至孝德所,谢且请改。邠州由是无患。
注:①都虞侯:掌管军纪的官员。②躄:两腿瘸。③常侍:指郭晞你们。④副元帅:指郭子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节度使白孝德患之( ) ②尽甲( )
③常侍负汝邪( ) ④因谕曰( )
2.以下句中的“以”与“以子仪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耳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固以怪之矣 D.杀之以应陈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敢不从命!
1.①担忧,忧虑 ②穿上战甲 ③辜负,对不起④告诉
2.B
3.幸亏您用道理教导我,您(对我)的恩德很大,(我)怎么敢不从命呢!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1—4题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其虫旧曾有之。 旧 ( ) 之( )
(2)土人谓之“傍不肯”。 土人( ) 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选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点明“傍不肯”外貌特征的句子:
(2)表现“傍不肯”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子:
4.结合下面对“生物防治”的注释,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向病虫草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技术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旧:以前,过去;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2)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之,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2.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3.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旬日子方皆尽。
4.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在人们日益关注环境,建设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的今天,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意思正确、句子通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