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爱莲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乎众矣!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 蕃:多

B.亭亭净 植:种植

C.予菊 谓:认为

D.乎众矣 宜:应当

2.下列语句中与“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C.佣者笑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为两段,作者在第①段主要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在第②段主要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B.文章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作结,与文章开头的“世人盛爱牡丹”相照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人的唾弃。

C.文章中写了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渗透着不同的人生观,或隐逸、或追求富贵,或洁身自好,从中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莲花清逸秀美的形态的描写,极力赞美道德高尚的君子,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又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A   3.C

4.(1)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沾染。

  (2)唉,喜爱菊的人,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昔有富人,无所知。至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心之。即念:“吾有资,盍造斯楼?”乃召工匠,嘱以如是。翌日,工匠经地垒砖,日入而。富人见之,怪而问:“欲作何等?”匠曰:“先做底重。”富人曰:“吾不欲下重之屋。”匠讶曰:何有不作下童而为第三重者?”富人固言欲如是。时人闻之,皆嗤其愚。

[注]①余:别的。②高广严丽:高大宽广庄严壮丽。③盍(hé);为何不。④如是:像

这样。⑤翌日:第二天。⑥经:测量。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所知 痴:傻

B.见三楼 重:层

C.心之 慕:羡慕

D.日人而 息:叹息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匠讶日:“何有不作下重而为第三重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闻之,皆嗤其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你认为故事中富翁的“愚笨”表现在哪里?

成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1)工匠惊讶地说:“哪有不造下层而造第三层楼的?”

  (2)当时人们听了这件事,都笑话他的愚蠢。

3.空中楼阁     富翁的“愚笨”表现在他脱离实际,无根据地空想虚幻的事物。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数年不一见( ) (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

(3)居然城郭矣 ( ) (4)见山上人烟市 ( )

2、翻译句子

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古代人称“山市”为“鬼市”是因为当时人们无法用科学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现在,你能用一句话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经常 (2)不久,不一会儿  (3)竟然  (4)店铺

2、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的人靠着(栏杆),有的人站着,姿态各不相同。

3、只要答出“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拔)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子趋而往视之( ) (2)苗则矣( )

2、翻译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他,他的      (2)枯干

2、(1)今天我太疲惫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2)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损害了禾苗。

3、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阅读与欣赏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为缗①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②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①缗:穿铜钱的绳子,此处指成串的铜钱。②卜吉:占卜、挑选吉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敢与之 (2)谓之曰

(3)此吾所以泣也 (4)竟不索其

2.下列句中的“之”与“妪之故居”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与之游B.天子之怒C.何陋之有D.益慕圣贤之道

3.翻译下列句子

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你认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游:交往  ② 徐:缓缓、慢慢   ③所以:……的原因  ④直:通值

2.D

3.叫来老妇的儿子,让他第二天迎接母亲搬回旧居去,最后也没有索要房钱。

4.处事是非分明、旷达与悲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卑鄙____________ (2)悉 (3)及

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咨臣以当世之事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代诗人们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请说出其中一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全(3)等到

2、D

3、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

4、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例:尽心为国 ,不谋私;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等。)

评价:①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②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③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能勿丧耳    丧:沮丧

B.呼尔而与之     与:给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人皆有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醉翁之意不在酒

C.不效则治臣之罪D.宋何罪之有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在本文中指的是

A.羞恶之心B.恭敬之心

C.恻隐之心D.是非之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A(丧失)

2.A(例句:代词A.代词 B.助词 C.助词 D.宾语前置的标志)

3.A

4.(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能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了。

(2)所厌恶的事物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回避。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无与为乐者: ②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句子。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考虑,想到②于是,就③共同、一起④清闲的人

2.①解开衣服想(打算) 睡觉时,月光照射到门里,我愉快地(高兴地或欣喜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竹子)和翠柏(柏树)的影子。

3.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在其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比较阅读,回答1—4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释下列字词。

卑鄙: 驱驰: 笃: 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3.一代贤相诸葛亮纵观历史得到的朝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是什么?并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4.结合所给的甲、乙两文,你对诸葛亮如何评价?

1.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驱驰:奔走效劳。

笃:(病势)沉重。        辅:辅佐。

2.①在兵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奉旨执行任命。

②你和丞相处理事务,侍奉他就像对待你的父亲。

3.历史教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例子:兴亡例子应各举一。

4.围绕“忠”,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黄鹤楼》一文,完成1-4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州城西南 (2)上河汉 (3)四霞敞 (4)坐窥井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划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

1.(1)角落   (2)靠   (3)门   ( 4)城乡

2.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3.不好。用神话传说能给黄鹤楼增添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这既为下文伏笔,又表现了本文的主旨。

4.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登楼的感触,悠闲自在地一“坐”,城乡之景便尽收眼底,身微“俯”手轻“拍”,云雾之仙气便尽揽入怀。这两句虽未说楼高,但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矗立在读者的眼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