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对下面语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B.或置酒而招之 置:买
C.环堵萧然 环:周围
D.常著文章自娱 娱:娱乐、消遣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B.以此自终
门人弟子填其室 醒能述以为文者
C.无怀氏之民欤D.不戚戚于贫贱
何陋之有 欲报之于陛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末称“五柳先生”为上古的无怀氏、葛灭氏之民,有对其称赞之意。
B.文章塑造了一位桀骜不驯的隐士形象。
C.文章里说先生“好读书,小求甚解”,带有作者自我反省的意味。
D.文章写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意在说明这篇文章是自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A
4.①(他)一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罴①说
柳宋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摔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貙(chū):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寂寂:悄悄地。④罂(ying)火:用瓶子装着火。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摔(zuó):揪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
1.下面括号里对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
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
C.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等候)
D.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则故事理解正确的一项
A.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是最聪明能干的。
B.一物降一物,是一条自然法则。
C.要想尽一切办法,迷惑对方,最后才能战胜对手。
D.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
1.B
2.罴的形状,披发(“能够”或“常常”)像人一样站立,(罴)非常有力而且喜欢伤害人类。
3.D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元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2)录毕,走送之(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4)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或遇其叱咄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或王命急宣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得到(2)跑(3)等待(4)通“披”,穿
2.C
3.(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值得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也应继承,但不必过于拘束;“不敢出言”则应改为:自己认为有道理的想法应说出来,有的问题学生可与老师共同探究。(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完成1~5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变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 ( )
(2)猛浪若奔 ( )
(3)故渔者歌日 ( )
(4)经纶世务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甲、乙两文中所使用的通假字各1个,并写出其意思。
(1)甲文中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言文语句中常常省略了一些部分。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部分。
(1)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2)急湍胜( )箭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_____,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__________;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突出_____,乙文以“有时见日”来突出__________。
1.(1)溯(逆流而上) (2)舞(飞奔的马)
(3)故(所以) (4)经论(筹划)
2.①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3.(1)阙通“缺” 断开
(2)反通“返” 返回
4.(1)高山
(2)于
5.急 清而快 山险 林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爱莲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予谓菊 谓:认为
D.宜乎众矣 宜:应当
2.下列语句中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为两段,作者在第①段主要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在第②段主要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B.文章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作结,与文章开头的“世人盛爱牡丹”相照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人的唾弃。
C.文章中写了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渗透着不同的人生观,或隐逸、或追求富贵,或洁身自好,从中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莲花清逸秀美的形态的描写,极力赞美道德高尚的君子,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又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A 3.C
4.(1)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沾染。
(2)唉,喜爱菊的人,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昔有富人,痴无所知。至余①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②,心慕之。即念:“吾有资,盍③造斯楼?”乃召工匠,嘱以如是④。翌日⑤,工匠经⑥地垒砖,日入而息。富人见之,怪而问:“欲作何等?”匠曰:“先做底重。”富人曰:“吾不欲下重之屋。”匠讶曰:“何有不作下童而为第三重者?”富人固言欲如是。时人闻之,皆嗤其愚。
[注]①余:别的。②高广严丽:高大宽广庄严壮丽。③盍(hé);为何不。④如是:像
这样。⑤翌日:第二天。⑥经:测量。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痴无所知 痴:傻
B.见三重楼 重:层
C.心慕之 慕:羡慕
D.日人而息 息:叹息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匠讶日:“何有不作下重而为第三重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闻之,皆嗤其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你认为故事中富翁的“愚笨”表现在哪里?
成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1)工匠惊讶地说:“哪有不造下层而造第三层楼的?”
(2)当时人们听了这件事,都笑话他的愚蠢。
3.空中楼阁 富翁的“愚笨”表现在他脱离实际,无根据地空想虚幻的事物。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数年恒不一见( ) (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
(3)居然城郭矣 ( ) (4)见山上人烟市肆 ( )
2、翻译句子
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古代人称“山市”为“鬼市”是因为当时人们无法用科学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现在,你能用一句话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经常 (2)不久,不一会儿 (3)竟然 (4)店铺
2、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的人靠着(栏杆),有的人站着,姿态各不相同。
3、只要答出“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拔)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其子趋而往视之( ) (2)苗则槁矣( )
2、翻译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他,他的 (2)枯干
2、(1)今天我太疲惫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2)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损害了禾苗。
3、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阅读与欣赏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为缗①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②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①缗:穿铜钱的绳子,此处指成串的铜钱。②卜吉:占卜、挑选吉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敢与之游 (2)徐谓之曰
(3)此吾所以泣也 (4)竟不索其直
2.下列句中的“之”与“妪之故居”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与之游B.天子之怒C.何陋之有D.益慕圣贤之道
3.翻译下列句子
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你认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游:交往 ② 徐:缓缓、慢慢 ③所以:……的原因 ④直:通值
2.D
3.叫来老妇的儿子,让他第二天迎接母亲搬回旧居去,最后也没有索要房钱。
4.处事是非分明、旷达与悲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卑鄙____________ (2)悉 (3)及
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咨臣以当世之事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代诗人们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请说出其中一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全(3)等到
2、D
3、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
4、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例:尽心为国 ,不谋私;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等。)
评价:①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②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③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