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现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即书诗四句(写)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得鱼腹中书(字条)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C.父异焉(对……感到诧异)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斗崭蛇行(北斗星) 小夫之狱(案件)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余闻之也久
徒以有先生也 孔子云:何陋之有
C.父利其然也D.贤于材人远矣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霜叶红于二月花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讲了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末段的议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
1.C
2.D
3.同县的人对他(或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或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或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天资过人的方仲永沦为普通人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记与欧公语
苏 轼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遏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未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剐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饺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痰矣。”公遂大笑。元祜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初似儿戏,然或有验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殆未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殆
C.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医以意用药多此比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医问其得疚之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1.A 2.B 3.B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2题。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邴原少孤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欲书可耳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童子苟有志 苟富贵,无相忘
D.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一冬之间”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元丝竹之乱耳D.无怀氏之民欤
1.B 2.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疏、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毒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令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
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后代
B.若毒之乎 毒:痛恨,怨恨
C.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处处
D.以尽吾齿 齿:年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啮人,无御之者B.殚其地之出
宁可以急相弃邪 前人之述备矣
C.则弛然而卧D.苛政猛于虎也
杀而鬻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文体名,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B.永州郊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朝廷每年都向百姓征收,弄得民不聊生,不能捕蛇抵押租税的百姓纷纷逃亡他乡。
C.文章第四段写蒋氏自陈心曲,作者反复运用对比、衬托手法,使“赋敛之毒”比 “异蛇之毒”更加怵目惊心。
D.本文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B 3.B
4.(1)假使我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2)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期待(等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对下面语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B.或置酒而招之 置:买
C.环堵萧然 环:周围
D.常著文章自娱 娱:娱乐、消遣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B.以此自终
门人弟子填其室 醒能述以为文者
C.无怀氏之民欤D.不戚戚于贫贱
何陋之有 欲报之于陛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末称“五柳先生”为上古的无怀氏、葛灭氏之民,有对其称赞之意。
B.文章塑造了一位桀骜不驯的隐士形象。
C.文章里说先生“好读书,小求甚解”,带有作者自我反省的意味。
D.文章写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意在说明这篇文章是自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A
4.①(他)一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罴①说
柳宋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摔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貙(chū):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寂寂:悄悄地。④罂(ying)火:用瓶子装着火。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摔(zuó):揪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
1.下面括号里对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
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
C.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等候)
D.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则故事理解正确的一项
A.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是最聪明能干的。
B.一物降一物,是一条自然法则。
C.要想尽一切办法,迷惑对方,最后才能战胜对手。
D.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
1.B
2.罴的形状,披发(“能够”或“常常”)像人一样站立,(罴)非常有力而且喜欢伤害人类。
3.D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元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2)录毕,走送之(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4)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或遇其叱咄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或王命急宣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得到(2)跑(3)等待(4)通“披”,穿
2.C
3.(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值得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也应继承,但不必过于拘束;“不敢出言”则应改为:自己认为有道理的想法应说出来,有的问题学生可与老师共同探究。(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完成1~5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变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 ( )
(2)猛浪若奔 ( )
(3)故渔者歌日 ( )
(4)经纶世务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甲、乙两文中所使用的通假字各1个,并写出其意思。
(1)甲文中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言文语句中常常省略了一些部分。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部分。
(1)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2)急湍胜( )箭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_____,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__________;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突出_____,乙文以“有时见日”来突出__________。
1.(1)溯(逆流而上) (2)舞(飞奔的马)
(3)故(所以) (4)经论(筹划)
2.①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3.(1)阙通“缺” 断开
(2)反通“返” 返回
4.(1)高山
(2)于
5.急 清而快 山险 林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爱莲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予谓菊 谓:认为
D.宜乎众矣 宜:应当
2.下列语句中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为两段,作者在第①段主要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在第②段主要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B.文章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作结,与文章开头的“世人盛爱牡丹”相照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人的唾弃。
C.文章中写了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渗透着不同的人生观,或隐逸、或追求富贵,或洁身自好,从中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莲花清逸秀美的形态的描写,极力赞美道德高尚的君子,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又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A 3.C
4.(1)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沾染。
(2)唉,喜爱菊的人,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昔有富人,痴无所知。至余①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②,心慕之。即念:“吾有资,盍③造斯楼?”乃召工匠,嘱以如是④。翌日⑤,工匠经⑥地垒砖,日入而息。富人见之,怪而问:“欲作何等?”匠曰:“先做底重。”富人曰:“吾不欲下重之屋。”匠讶曰:“何有不作下童而为第三重者?”富人固言欲如是。时人闻之,皆嗤其愚。
[注]①余:别的。②高广严丽:高大宽广庄严壮丽。③盍(hé);为何不。④如是:像
这样。⑤翌日:第二天。⑥经:测量。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痴无所知 痴:傻
B.见三重楼 重:层
C.心慕之 慕:羡慕
D.日人而息 息:叹息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匠讶日:“何有不作下重而为第三重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闻之,皆嗤其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你认为故事中富翁的“愚笨”表现在哪里?
成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1)工匠惊讶地说:“哪有不造下层而造第三层楼的?”
(2)当时人们听了这件事,都笑话他的愚蠢。
3.空中楼阁 富翁的“愚笨”表现在他脱离实际,无根据地空想虚幻的事物。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