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僻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④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僻:毛病④得:恰当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后无书不读( ) ②旋读旋忘( )

2.翻译下面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于是,就   (2)但是

2.即使一年不曾记得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3.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B.①停数日,辞 ②游人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右骁卫大将军①长孙顺德②受我馈绢。事觉,太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右骁卫大将军:古代官名。②长孙顺德:人名,复姓“长孙”,名“顺德”。

1.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甚受刑

A.不求闻达诸侯B.所欲有甚生者

C.殿廷赐绢数十匹D.告之

2.翻译下面句子。

(1)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2)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3.你对唐太宗处置长孙顺德的做法有何评价?

1.B

2.①还顾惜他从前有功劳,不惩罚他。②如果不知羞愧,那他就是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有什么好处?

3.唐太宗的做法不合适。作为君主,必然严格公正执法,才有利于人人遵纪守法,国家长治久安。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焉( ) (2)小惠未( )

(3)必以 ( ) (4)公问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1.(1)参与

  (2)通“遍”,普遍

  (3)实情

  (4)缘故

2.(1)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主要得分点:鄙、谋)

  (2)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主要得分点:作、再)

3.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4.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焉,借旁近与之,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现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也,日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即诗四句(写)B.日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得鱼腹中(字条) 蝉则千不穷(通“啭”。鸟叫声)

C.父焉(对……感到诧异)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崭蛇行(北斗星) 小夫之(案件)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B.余闻也久

有先生也 孔子云:何陋

C.父利其也D.贤材人远矣

有亭翼临于泉上者 霜叶红二月花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讲了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末段的议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

1.C

2.D

3.同县的人对他(或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或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或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天资过人的方仲永沦为普通人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记与欧公语

苏 轼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遏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未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剐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有验,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饺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痰矣。”公遂大笑。元祜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初似儿戏,然有验 而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未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

C.用麻黄根节及竹扇为末服之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疾矣 货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舐樊哙盾,可以治怯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医意用药多此比 固国不山溪之险

C.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此 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医问得疚之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土石何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1.A  2.B  3.B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2题。

邴原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间,诵《孝经》《论语》。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邴原少 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欲可耳 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童子有志 富贵,无相忘

D.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也 故人不独亲其,不独子其子

2.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一冬之间”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 B.鸣而不能通其意

C.元丝竹乱耳D.无怀氏民欤

1.B   2.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疏、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毒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令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

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吾为之十二年 嗣:后代

B.若之乎 毒:痛恨,怨恨

C.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处处

D.以尽吾齿 齿:年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啮人,无御之者B.殚其地

宁可急相弃邪 前人述备矣

C.则弛然卧D.苛政猛虎也

鬻之 生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文体名,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B.永州郊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朝廷每年都向百姓征收,弄得民不聊生,不能捕蛇抵押租税的百姓纷纷逃亡他乡。

C.文章第四段写蒋氏自陈心曲,作者反复运用对比、衬托手法,使“赋敛之毒”比 “异蛇之毒”更加怵目惊心。

D.本文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B    3.B

4.(1)假使我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2)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期待(等待)那些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旧知其如此,或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对下面语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B.或酒而招之 置:买

C.堵萧然 环:周围

D.常著文章自 娱:娱乐、消遣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亦不详姓字B.此自终

门人弟子填室 醒能述为文者

C.无怀氏民欤D.不戚戚贫贱

何陋有 欲报之陛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末称“五柳先生”为上古的无怀氏、葛灭氏之民,有对其称赞之意。

B.文章塑造了一位桀骜不驯的隐士形象。

C.文章里说先生“好读书,小求甚解”,带有作者自我反省的意味。

D.文章写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意在说明这篇文章是自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A

4.①(他)一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柳宋元

鹿畏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摔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貙(chū):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寂寂:悄悄地。④罂(ying)火:用瓶子装着火。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摔(zuó):揪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

1.下面括号里对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貙闻其鹿也,而至(快步行走)

B.为鹿鸣以其类(感动)

C.其至,发火而射之(等候)

D.罴之状,发人立(通“披”)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则故事理解正确的一项

A.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是最聪明能干的。

B.一物降一物,是一条自然法则。

C.要想尽一切办法,迷惑对方,最后才能战胜对手。

D.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

1.B

2.罴的形状,披发(“能够”或“常常”)像人一样站立,(罴)非常有力而且喜欢伤害人类。

3.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