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①去月谢病②,还觅薜萝③。梅溪④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⑥相杂,绵绵成韵。即素重幽居,遂葺宇⑦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⑧,岂徒⑨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仆:自己的谦称。②谢病:托病辞官。③薜(bì)萝:这里指隐士。④梅溪:山名,在吴均的故乡故彰。⑤岫(xiù:山洞。⑥英英:这里用来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声。⑦葺宇:修建茅屋。⑧仁者所乐:《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⑨徒:只,仅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晓雾将歇 歇:
(2)蝉吟鹤唳 唳:
2.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C.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①自康乐以来 ②扶苏以数谏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描写静景、动景的句子,填入下面的表格。
5.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述了怎样的感情?
1.(1)消散(2)鸣叫(鹤叫,鸟鸣)
2.B
3.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
| 《答谢中书书》 | 《与顾章书》 |
静景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合云,深溪蓄翠。 |
动景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
5.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感(或:对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上文选自课文《隆中对》,作者是________ (朝代)史学家_________ (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 ②民殷国富( )
3.翻译下面句子。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宋 司马光
2.(1)挟持,控制 (2)殷实,富裕
3.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赞助将军的。
4.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僻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④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僻:毛病④得:恰当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后遂无书不读( ) ②然旋读旋忘( )
2.翻译下面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于是,就 (2)但是
2.即使一年不曾记得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3.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右骁卫大将军①长孙顺德②受我馈绢。事觉,太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右骁卫大将军:古代官名。②长孙顺德:人名,复姓“长孙”,名“顺德”。
1.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甚于受刑
A.不求闻达于诸侯B.所欲有甚于生者
C.于殿廷赐绢数十匹D.告之于帝
2.翻译下面句子。
(1)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2)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3.你对唐太宗处置长孙顺德的做法有何评价?
1.B
2.①还顾惜他从前有功劳,不惩罚他。②如果不知羞愧,那他就是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有什么好处?
3.唐太宗的做法不合适。作为君主,必然严格公正执法,才有利于人人遵纪守法,国家长治久安。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小惠未徧( )
(3)必以信 ( ) (4)公问其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1.(1)参与
(2)通“遍”,普遍
(3)实情
(4)缘故
2.(1)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主要得分点:鄙、谋)
(2)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主要得分点:作、再)
3.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4.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现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即书诗四句(写)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得鱼腹中书(字条)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C.父异焉(对……感到诧异)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斗崭蛇行(北斗星) 小夫之狱(案件)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余闻之也久
徒以有先生也 孔子云:何陋之有
C.父利其然也D.贤于材人远矣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霜叶红于二月花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讲了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末段的议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
1.C
2.D
3.同县的人对他(或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或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或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天资过人的方仲永沦为普通人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记与欧公语
苏 轼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遏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未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剐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饺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痰矣。”公遂大笑。元祜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初似儿戏,然或有验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殆未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殆
C.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医以意用药多此比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医问其得疚之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2题。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邴原少孤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欲书可耳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童子苟有志 苟富贵,无相忘
D.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一冬之间”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元丝竹之乱耳D.无怀氏之民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疏、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毒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令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
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后代
B.若毒之乎 毒:痛恨,怨恨
C.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处处
D.以尽吾齿 齿:年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啮人,无御之者B.殚其地之出
宁可以急相弃邪 前人之述备矣
C.则弛然而卧D.苛政猛于虎也
杀而鬻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文体名,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B.永州郊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朝廷每年都向百姓征收,弄得民不聊生,不能捕蛇抵押租税的百姓纷纷逃亡他乡。
C.文章第四段写蒋氏自陈心曲,作者反复运用对比、衬托手法,使“赋敛之毒”比 “异蛇之毒”更加怵目惊心。
D.本文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B 3.B
4.(1)假使我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2)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期待(等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