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1一4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难之。朗曰:“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想弃邪?遂携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你怎样看待王朗和华歆的做法?

4.选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当即(2)幸而,恰巧(3)肯,同意(4)救助

2.既然已经接受他的请求,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3.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华歆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问题十分周到。

4.《乘船》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或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对选文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

B.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2.根据选文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3.选文的寓意是什么?

1.A

2.狐假虎威

3.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或:说明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当止不止

清·纪昀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竞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窦:孔穴。⑤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⑥灼:炙、烧。⑦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四个与“虎”有关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穴故嵌空而缭曲 缭曲( ) (2)虎必欲搏樵者 而( )

(3)虎退路 窒 ( ) (4)两穴并聚柴以焚 之( )

3.从文中找出两个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的双音节词,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虎的死因是什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狐假虎威  虎视眈眈  如虎添翼  虎背熊腰  与虎谋皮  二人成虎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2.(1) 曲折缭绕 (2) 转折连词,可是  (3) 堵塞,堵住  (4) 代词,指代老虎

3.辗转    蜿蜒、

4.(1)打柴人十分困窘急迫,他看到旁边有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爬了进去。(能够译对“窘迫”“蛇行”.意思对即可) (2)这件事也可作为当止不止者的警戒啊。(意思对即可)

5.老虎之死,在于贪也,欲望烧毁一切。如果老虎退一步,虽不能吃樵夫,但却可保全性命。凡事应当环顾全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如果为了某种利益而一意孤行,其结果也许正好事与愿违。(意思对即可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楚人晏子短:

(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晏子:

(3)张成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4.你还知道中国古代哪些有名的使者的故事?请简述其中一个故事。

1.略

2.略

3.具有勇敢机智的精神和机智善辩的才能,善于维护国家的尊严。

4.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注释]①鞴:古代皮制的鼓风器。铸:浇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读书如铜: (2)一冶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3.文中阐明了读书和作文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1)熔化   (2)

2.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读书上多用功夫,在作文上(就能)轻轻松松(的道理)。

3.读书是作文的基础    基础工作做好了,无论做什么都会事半功倍。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4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爱莲说》)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1.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 爱菊B.世人/ 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 所洗D.余忆年/ 少时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②菊之爱,陶后有闻 鲜:

③牡丹之爱,乎众矣 宜:

④余以为妙绝 妙绝: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4.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②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B

2.①玩弄  ②少 ③应当,应该  ④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

3.①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②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4.①荷花尽作飘摇之态,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②示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清丽雅致,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阅读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周武王克殷(1),召邵公问曰: “殷之士众,奈何(2)处之?”邵公对日:“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日: “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日: “为之(3)奈何?”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注释:(1)克殷:攻下殷都。殷,商朝的都城。(2)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3)为之:对他们。之,指士众。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寡助之( ) ②亲戚之( )

③委而之( ) ④以其而有德也( )

2.翻译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以”字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固国不山溪之险B.天下之所顺

C.其仁而有德也D.域民不封疆之界

4.甲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原文)也体现了“得道”的思想,请你结合现实或历史,再举出一个论证“得道者多助”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极点  ② 通“叛”,背叛  ③ 离开  ④ 仁爱

2.① 所以君子不战则己,战就一定胜利。② 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们活下去(放一条生路),怎么样?

3.C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举例

5.“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 ;举例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谈笑有鸿鸿: (2)我酌油知之

(3)乎众矣 : (4)遂无问津者

(5)其两膝相: (6)岛具所得诗句云云

2.选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起左膝。

C.翁曰:“无他,但手塾尔。”

D.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

A.无丝竹之乱耳B.无案牍之劳形

C.渔人甚异之D.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濯清涟而不妖。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中“上”与“入”两字用得好,请写出理由。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1)大(2)凭、靠(3)应当(4)渡口(5)靠近(6)回答

2. D

3. C

4.(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3)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5.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具有活跃而有生气的动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灯绿生活的鄙视。

阅读《小石潭记》选文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马差互( ) (2)潭中鱼百许头( )

(3)长空烟( ) (4)翼然于泉上( )+

(5)土微润( ) (6)斯人,吾准与归( )

2.选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A.食之不能尽其材。B.四支僵劲不能动。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翻译下面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冻风时作。

4.选文第一段的写景有什么特点?

5.选文第三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1)象狗牙那样(2)大约(3)全(4)靠近(5)肥沃(6)没有

2.C

3.(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醉了能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

(4)冷风时常刮起来。

4.①文中对潭中游鱼的刻画只寥寥无几,却极其准确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鱼的形神姿态。②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若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5.这些描写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阅读《智子疑邻》回答问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暮而果大其财 亡: (2)不,必将有盗 筑:

(3)此何遽不为福地 何遽: (4)数月 居:

(5)其马胡骏马而归 将: (6)死者十九 十九:

2.选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B.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C.撒盐空中差可拟。

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3.翻译下列句子。

(1)其家甚智其子。

(2)数年恒不一见。

(3)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故事中富人被盗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别人的意见?

1.(1)丢失(2)修补(3 )怎么就(4)经过(5)带领(6)十分之九

2.C

3.(1)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 

(2)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3)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 

(4)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5.(回答有道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