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词语: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 馨:

(3)谈笑有鸿 鸿: (4)无案牍之形 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 翻译: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

(3)往来无白丁 翻译:

3.原文填空:

(1)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 ),( )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 )

4.《陋室铭》一文语句精炼,琅琅上口,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句,并说明理由。

答:

1.  名:出名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劳:使…劳累

2.(1)没有丝竹等奏乐的声音来扰乱耳朵

   (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罢了)。

   (3)一起交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答题示例:

   (1)我最喜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生动的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暗示了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

   (2) 我最喜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因为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苔痕对草色,上阶绿对入帘青,句式整齐,生动的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且富有生机,暗示了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故患有所不也     辟:_ _

(2)人皆有,贤者能勿丧耳 之:__ _

(3)尔而与之 蹴: __

(4)是亦不可以乎 已:__ __

2.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文中所说“甚于生者”指的是__ __,“甚于死者”就是__ __。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见利忘义,那是因为他_ __。

4.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 __论证和__ 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或历史上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列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1.

(1)  辟:__通“避”躲避__

(2)  之:__代词代指“舍生取义”的思想__

(3)  蹴:__用脚踢__

(4)   已:__停止__

2.  __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__

3. ____, __不义__。_失其本心__。

4. _道理__ __举例_

__事例:①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挂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人物。②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生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极其长久深远,正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敬仰!__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溪而渔    临:__ __

(2)西南诸峰 其:_ __

(3)饮少醉 辄:__ __

(4)醉翁之不在酒 意:__ 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选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1.(1)   临:____

(2)  其:__代词代指滁州__

(3) 辄:____

(4)  意:__情趣__

2.

(1)__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__

(2)__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太守,(他)喝醉了。__

3.__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乐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借此排解忧愁的复杂感情。__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患有所不也     辟:__

(2)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于:__ __

(3)尔而与之 蹴:_ __

(4)是亦不可以乎 已:__

20.翻译段①中画线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2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请按照其论证思路将下表补充完整。(4分)

舍鱼而

取熊掌舍生而

取义A.:_ __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__ __

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举例论证、

C.: __

D.:____

1.

(1)辟:__通“避”躲避__

(2) 于:__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__

(3)  蹴:__用脚踢__

(4) 已:__停止放弃__

2.__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__

3.__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__

4.

A:__比喻论证__

__正反对比论证__

C:__对比论证__

D:__舍生取义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孙叔敖于海__ __ (2)所以动心忍性__ __

(3)其筋骨____ (4)于虑_ __

2.翻译下列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

3.本文论述了__和__ __的问题,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生活上要“__ __”,行为上要“__ _”。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1.(1)孙叔敖于海__被举用__  (2)所以动心忍性__用……来__

(3)其筋骨__使……劳累__  (4)于虑__通“横”阻塞__

2.__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家外部如果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和被侵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__

3. __造就人才__和__治理国家_ “__苦其心志__”,行为上要“__行拂乱其所为__”

4.__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子无敢我也( ) (2) 兽见之皆 ( )

(3) 是天帝命也( ) (4)遂与之行( )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断两处)

观 百 兽 之 见 我 而 敢 不 走 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天帝使我长百兽。

⑵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4.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5. 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1.⑴吃  ⑵跑  ⑶违背  ⑷所以,因此

2.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⑴上帝派我做群兽的领袖。⑵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认为是害怕狐狸。

4.狐假虎威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会被假象迷惑。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老翁墙走 妇啼一何

从吏夜归 天明登前途

2、翻译下列句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 “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诗人一夜辗转难眠,充满了对苦难中人民的同情。

B.、老妇的三个儿子都当兵,说明当时人民非常爱国,勇敢地抗击安史之乱。

C.、三吏三别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D.、“妇啼一何苦”之“苦”的根源是 战乱。

5、“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1、翻越    多么  请让我   前方的路程

  2、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 

晚上许久之后,对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只是有的断断续续的低声哭泣。

3、时间   地点  

    略(有理即可。如“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3、B

 4、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拏:通“桡”,撑(船)。②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③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④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⑤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住西湖( ) ②湖中人鸟声俱( )

日更定矣( ) ④下船(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

A.潭西南望B.计利忘义

C.乃记之去D.鸣之不能通其意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

3.翻译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 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现出来的“痴”情与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来的“闲”情,有一些共同之处,请你概括。

1.(1)①我  ②消失,停止  ③这  ④等到

(2)C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3.(1)在西湖中怎么还能遇到您这样的人呢?或“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1)都有一种高雅的(别于常人)的生活情趣。(2)都有热爱自然的闲情逸致。(3)都是在人生愁苦中寄情山水、排遣抑郁。(4)都在快乐、愉悦之下隐藏着淡淡的愁绪。(5)都有遇上知音的愉悦。

阅读古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句中各项加点字现代文的意思

(1)钳搏之( )《以虫治虫》 (2)不亦乎( )《论语》

(3)以金钗( ) (4)其塔动( )

2.翻译句子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选自《刻舟求剑》)

(2)人皆伏其精练。

3.请辩证地评价文中的匠师这一人物。

优点:

缺点:

1.用 喜悦(快乐)赠  嫌,担心

2.他的剑从船边掉到了水里。人们都佩服他的技艺精熟。

3 优点:虚心好学(密使其妻,问塔动之因)缺点:技艺不精;死要面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惟吾德 ( ) (2)无案牍之 ( )

(3)未尝有喜之色 ( ) (4)亦雅咏不 ( )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3.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刘禹锡和陶渊明怎样的性格特点 ?

1 (1):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使……劳累

(3):生气、发怒                (4) :停止

2.(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3 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志趣高雅  不拘束  真性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