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
(2)悔不穷问 穷: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①假装 ②尽,彻底
2.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
3.围绕“宽宏大度,不计较别人过错”回答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3.作者在开头连续列出六位政治家,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六个人的事迹与下文的议论有什么关系?
4.一个人要成材需要很多因素。本文阐述从几个方面对他进行磨练?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就有很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措施,请你试举一例简单说明。
1、《四书章句集注》
2、1)田间,田地。2)举用,选拔。3)在里面。指国内。4)在外面。指国外。
3、六个人都出身卑微贫贱,经历磨难而终成大业;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使论据更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4、从生活,思想,行为三个方面进行磨砺。磨练的好处:是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使人奋发向上,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性格坚韧,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经验。
5、学生可举例如:消防、保险、社会保障,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疏散演习等,简要说明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责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曰,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铬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王生益愠( ) ②王生惊觉,谢曰( )
2.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至少两点)
3.每个人面对学习的态度决定你能否走向成功,通过本文中王生的行为表现,从学习态度决定成败的角度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1)恼怒 2)道歉
2.围绕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3.围绕应该有谦虚的态度或知错就改的态度答即可。
【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谡注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1.这段文字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2.结合小说故事情节,说一说孔明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3.通读语段,你认为孔明痛哭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马谡曾以全家性命立下军令状,保住街亭,而他却失去了这一军事要地,理应斩首;严明军纪,压服众将。
3、痛惜爱将;回忆起先帝临终嘱托,深恨自己用人不当,对不起先帝重托而悔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1~4题。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宾客大宴
B.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C.期在必醉 失期,法皆斩
D.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文:
3.填空。
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4.文章赞美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精神?你是否喜欢这个人物?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1.B
2.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3.思想性格 志趣爱好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4.赞美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皇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④执策而临之 ( )
2.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其真无马邪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衹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策之不以其道。
4.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
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
1.①这样 ②有时 ③即使 ④面对
2.①“食”通“饲”,喂、喂养 ②“见”通“现”,表现 ③“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3.①只是辱没在养马的仆役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②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4.①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②题意思接近参考答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孙亮
方食生梅,使黄门
至中藏
取蜜渍
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
,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
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
。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服首,左右莫不惊怵。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东吴的皇帝。②黄门:宦官。③中藏:宫中仓库。④渍:浸、蘸。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⑥向:以前。⑦服:认罪。
1.对下列加点字与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黄门至中藏 使:派B.实不敢与 与:给
C.中外当俱湿 俱:都D.左右莫不惊怵:莫:不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
3.用自己的话说说黄门为什么要这样做?
1.D
2.黄门曾经私下里跟你索要过蜜吗?
3.黄门想要陷害藏吏。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③亭亭净植 植:_______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
不同:陶渊明:
周敦颐:
4.【甲】文运用了_______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_____________心情。
1.[答案] (1)少 (2)洗涤 (3)竖立 (4)走
2.[答案] (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3.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答案]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
③足兵 兵:_____
④民信之矣 信: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5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
②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辨析下列词语含义,请依次写下来。
君、尊君、家君
4.这个小故事一共写了几个人?分别归纳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5.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1.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回头看
2.①元方那年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②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离开后友人才到。
3.君,对对方的尊称;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4.三个人。陈太丘:正直,守信。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知错就改。元方:聪明,识礼,有智,有节。
5.对话的背景;对下文起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