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到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乌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毫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

1.以上选段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

2.中国古典名著向来以刻画人物细腻见长。在选文中,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鲁智深的人物形象?

3.鲁智深是这部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请你在阅读本段内容后,概括鲁智深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1.水浒或水浒传  施耐庵

2.示例:选段中刻画鲁智深的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语青描写”“动作描写”)

3.围绕“行侠仗义,粗中有细,爱憎分明”其中任何一点谈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这本书相传是由春秋时__________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焉( ) ②小惠未( )

③小大之( ) ④望其旗( )

3.曹刿在面对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请见庄公,却遭到了乡人的劝阻,文中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呢?

4.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的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5.阅读本文,相信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已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他身上有很多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些什么?

1.《誊秋左传记》左丘明

2.①参与   ②通“遍”,遍及,普遍。  ③案件   ④倒下

3.为突出曹刿的爱国和远谋作铺垫,也说明统治阶级不得民心,从而说明曹刿请见的必要性。

4.小大之狱,最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5.曹刿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体现出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战中指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抓住战机;详察敌情,在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④房玄龄对

曰:“天地草昧②,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③,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蔽,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

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

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注释】①左仆射(批叶):尚书省副长官,相当宰相,副__。②草昧:蒙昧未开化的状况,这里譬喻乱世混沌。③昏狡:昏庸害民。昏,昏愦;狡,伤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草创与守成难( ) ②由此起( )

2.房玄龄与魏征对唐太宗提出的问题各持己见,原因是什么?

3.唐太宗在点评了房、魏二人的观点后,更赞同谁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①哪一个   ②常常

2.房玄龄曾与唐太宗出生入死平定天下,“备尝艰苦”,因此说“草创为难”;魏征是在李世民登基为帝后才参与朝政,想得更多的是安抚天下,长治久安,因此认为“守成则难”。

3.他更赞同魏征的观点,由此可见唐太宗是一个居安思危,深谋远虑,从谏如流,高瞻远瞩的贤明之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范仲淹,字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滕子京守巴陵郡( )②日星隐( )

天下之忧而忧(     )   ④斯人,吾谁与归(    )

4.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在洞庭湖B.政通人

而或长烟空 春景明

C.予夫巴陵胜状D.满目萧

此则岳阳楼之大则何时而乐耶

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分别指:

———————————————————————————————

6.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来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分别是什么?这对你在学习之路上有何启示?

①“旷达胸襟”:

②“政治抱负”:

③启示:

1.希文,文正

2.属通嘱,嘱托。

3.封建吏降职或远调,光辉,在……之前,没有

4.A

5.前人之述备矣,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不因暂时的失败而耿耿于怀,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胡贼攻郡( ) ②友人有( )

2.贼相为何班军而还,请用原文作答。

3.根据文章内容,你能看出荀巨伯是个什么样的人?

1.遇到,病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重情重义,舍生取义,临危不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操喜曰:“愿闻良策。”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

2.选文情节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3.“世人皆言孟德奸雄”,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一下这个“奸雄”的形象。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官渡之战    

3.多疑,曹操不说出自己的军粮为多少。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回答1~4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尉,令辱,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以应陈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广故数言欲亡,忿尉 恚:___________

(2)藉第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令:___________

2.与“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陈胜佐,并杀两尉

B.攻铚、酂、苦、柘、谯皆下

C.复立楚国社稷,功宜为王

D.皆刑其吏,杀之以应陈涉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胜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1.(1)恚:恼怒

(2)令:即使、假若

2.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虚词多种用法的能力,难度适中。“之”字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一是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也可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二是用作助词,如做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或不译,或做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或做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或用在主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或做音助词。A、C、D三项的“之”列为代词.分别代指“吴广” “锤、郯、苦、柘、谯等地名”“长吏”等。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作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做这类题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二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总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推断用法和意义。

3.将军你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或将军你身穿着战甲,

4.三个步骤:首先,挑逗军官,吴广受罚激怒民众,杀死两个军官。其次,陈胜号令属下,揭露苛政,分析形势,晓之以利害.指出起义是唯一的出路得到民众的支持。

最后,提出起义的策略(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并“为坛为盟”,开始起义。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1—4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人卖骏马者,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1)驾驭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意思接近即可)

4.联系“伯乐”、“马”,“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文后各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 ) (2)亭亭净( ) (3)出淤泥不染( )

2.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多②立③却,但是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4.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城,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倍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出。”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意相同的一组是( )

A.加冠 若不出户

B.故余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请 夫孔子之圣

D.慕圣贤之道 曾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遇其叱咄( ) (2)不幸而在穷僻之( )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4)若既不出( )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但在阐述“为学”方法时,两段文字相同之中又有不同,请认真阅读后分析并指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不同:

1.B( A 项前者是“已经”之意,后者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C 选项前者相当于“而”,后者为“凭”之意。D 项前者是“更加”之意。后者为“增加”之意。B 项都为“虽然”之意,故选B 。)

2.(l)有时  (2)地方区域等  (3)交往  (4)门

3.(l)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要与人研讨交流。(或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 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 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 从“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上谈勤勉,②还谈了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还谈了要出门学习生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