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1—5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为众忌疾
B.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选自<陈涉世家>》
C.先天下之忧而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选自《出师表》)
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
3.翻译下面各句,并将你翻译句子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句子翻译: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译:
翻译方法归纳:
4.理解填空。
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 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 ,滕子京是一个 的人。
5.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1.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2.B(A.①名词,两种心情;②介词,被。B.①和②都是介词,因为。C.①在……之前;②前。D.①名词,书信;②动词,写。)
3.句子翻译:(1)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或: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2)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翻译方法归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忠于原文,译句要做到句子通顺,还应该有点文采。
4.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友善,爱其才 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5.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 (2)向: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其中往来种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见渔人,乃大惊;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既出,得其船;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设酒杀鸡作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1.(1)阡陌:田间小路 (2)向:从前的、旧的
2.④
3.(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拔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D.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头抢地耳
②徒以有先生也
1.C【解析】本题有难度,考查一词多义。A项的第一个“夫”是指成年男子,第二个“夫”是文言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不译。B项的第一个“素”是“白色的”,第二个“素”是“不加装饰的”。D项的第一个“徒”是“光着”,第一个“徒”是“跟从的人”。
2.B【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项“专诸、聂政、要离”是“布衣之士”,而不是“平庸之人”。
3.(1)把(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参考译文】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看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综评:本套试卷有难度。主要表现为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需要用心斟酌才能做出。“积累与运用”考查全面,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论据选用、语句排序、古诗文默写、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等。突出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古文、古代诗词、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各种文体一一涉及,相对各地中考题而言,涉及面是比较广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_______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1)盗贼:______________
(2)于成龙: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1、【(1)恰好(2)告知】
2、C
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4、【(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1.C
2.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4.(1)世外桃源 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题。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予始四望惨淡 予: (2)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
2.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1)风渐劲时: (2)猛风大起时: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看鹅溪练上”的景象。
1.(1)我 (2)停止
2.亦甚雄快(愉快) 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
3.抓住特征描写,语言优美。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和“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3.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4.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
1.(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4)流汗。
2.(1)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意思对即可)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
4.反面 正反对比 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暝 暝: (2)野芳发而幽香 芳:
(3)而或长烟一空 一: (3)把酒临风 把:
2.翻译下列句子。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4.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篇目 |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 相同的内心感受 |
《醉翁亭记》(节选) | ||
《岳阳楼记》(节选) |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幽暗,昏暗 (2)花 (3)全 (4)执,拿
2.翻译下列句子。
(1)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2)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1)主要描写了琅琊山早晚和四季景色的变化。
(2)主要描写了洞庭湖春和景明之时的美丽景象。
4.根据选文,填写下表。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岳阳楼记》:登斯楼也;把酒临风。
相同的内心感受:快乐(或高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